中国是一个追求和谐关系的社会,关系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一项运作活动,但是我们目前所建立的关系中,还有一些非常深刻的层面没有被触及到。正是由于我们无法把内在最深的,属于潜意识中的阴暗面,勇敢地在人际关系中沟通、分享、连结,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亲密关系,都是“角色的扮演”。
角色的扮演阻碍了真实关系的流动。特别是在一个男尊女卑,父权仍然非常明显的社会,它有非常固定的父子、夫妇的角色设定,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有许多追求亲密连接的女性们是非常失落的,内心有很深的哀伤、匮乏、孤独、寂寞。
也因为这种无法深度连接的状态,再加上在这个社会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很多在外发展的机会,因此涉入三角关系的非常多。在这样表面有着传统和束缚,私下其实非常开放的社会,乱象便一定会产生。作为一个咨询师和身心灵导师,我所接触到的很多朋友,他们的困难和痛苦都源自于在婚姻中无法建立真正的亲密性。
(一)我们为什么会被“角色化”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是在三岁左右确立的,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有了独立的人格。比如一个由父母带着去听演讲的小朋友,他大概已经有三四岁了,在他这个年龄就已经确立自我了。父母希望他乖乖地听演讲,但是他有他的自由意志,他不可能完全听爸爸妈妈的指挥。他有他的欲望、他的需求,而很多的父母会在这个时候,用一种评判、打压甚至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这个孩子某一部分欲望和自然的情绪流露就会被控制下来。
爸爸妈妈可能会告诉他:你在这里如果吵闹就是一个“不乖”的小孩。于是,这个“标准”就会在他的身上树立,也会在这个孩子的内心产生一种想要做出某种行为来取悦父母的本能。因为如果他不活出父母的规范和标准,就不可能得到肯定和喜爱。于是,他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威胁”的,于是便本能地培养出一种取悦的心态。
当取悦的心态产生时,当他臣服于所谓的教条、伦理的时候,他就会有一部分原始的欲望被压抑,而这其中有很多的反应模式被所谓的理想标准贴上了邪恶、负面、内在的小魔鬼、不懂事等等的标签。
这些反应模式被打压之后,这个小孩就会在内心形成“阴影层”(被压抑的自我)与“超我”(符合社会评判的自我)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个二元对立,自然地会造成内疚,造成自我谴责、自我怀疑,甚至自卑,不安全感等的内心反应,而这一切都会导致这个孩子开始学习把自己物化。
这里讲的物化,就是角色扮演,臣服于社会的某种规范。当然在一个小婴儿被哺育的过程中,父母亲根本不认识这个孩子真正的真相,而孩子也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定不可避免地会有一段被物化以及物化其他对象的过程。但是,到了长大成人,如果还不能把这种物化的倾向穿透、突破和放下,我们就会带着物化的倾向进入到各种关系里,特别是亲密关系。
(二)被“物化”的关系
现在我们很多人在寻求伴侣的过程中,其实是带着条件的。对方一定要有某种程度上的经济条件,要有一些地位,要能够带给我们生存保障,等等。男人对女性的要求,至少外表要有美感,或是她的世界也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或者必须是有柔顺的特质,能够让我作为一个男性感受到阴阳之间的平衡。我们会带着很多条件去选择我们的伴侣。
而所谓的吸引力的产生或爱情的产生,事实上和所谓的物化条件又没有直接的关系。所有的爱情和吸引力的真实感受,彼此之间的张力发生,其实是荷尔蒙、生理需求,以及更深的因果律有关,或者从能量的层面,是与一种能量和能量之间的频率共振有关。
所以,人们在社会的物化标准下,在本能与深层的因果律的影响之下进入到关系,选择婚姻,可是又因为并不是顺着我们的“本意”所产生的关系,就很容易在开放度很高的社会里面,在有其他选择可能性的情况下,跟其他的人发生能量互动。
每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在没有从母体诞生出来之前,在母亲体内所接收到的能量其实不止是母亲的脐带所输送的养分,而是源自于宇宙创发、创造的生命源头,对于这个源头不同的文化、文明会赋予它不同的名称,如“上帝”、“道”、“阿拉”,或“佛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