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追求和谐关系的社会,关系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一项运作活动,但是我们目前所建立的关系中,还有一些非常深刻的层面没有被触及到。正是由于我们无法把内在最深的,属于潜意识中的阴暗面,勇敢地在人际关系中沟通、分享、连结,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亲密关系,都是“角色的扮演”。
角色的扮演阻碍了真实关系的流动。特别是在一个男尊女卑,父权仍然非常明显的社会,它有非常固定的父子、夫妇的角色设定,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有许多追求亲密连接的女性们是非常失落的,内心有很深的哀伤、匮乏、孤独、寂寞。
也因为这种无法深度连接的状态,再加上在这个社会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很多在外发展的机会,因此涉入三角关系的非常多。在这样表面有着传统和束缚,私下其实非常开放的社会,乱象便一定会产生。作为一个咨询师和身心灵导师,我所接触到的很多朋友,他们的困难和痛苦都源自于在婚姻中无法建立真正的亲密性。
(一)我们为什么会被“角色化”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是在三岁左右确立的,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有了独立的人格。比如一个由父母带着去听演讲的小朋友,他大概已经有三四岁了,在他这个年龄就已经确立自我了。父母希望他乖乖地听演讲,但是他有他的自由意志,他不可能完全听爸爸妈妈的指挥。他有他的欲望、他的需求,而很多的父母会在这个时候,用一种评判、打压甚至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这个孩子某一部分欲望和自然的情绪流露就会被控制下来。
爸爸妈妈可能会告诉他:你在这里如果吵闹就是一个“不乖”的小孩。于是,这个“标准”就会在他的身上树立,也会在这个孩子的内心产生一种想要做出某种行为来取悦父母的本能。因为如果他不活出父母的规范和标准,就不可能得到肯定和喜爱。于是,他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威胁”的,于是便本能地培养出一种取悦的心态。
当取悦的心态产生时,当他臣服于所谓的教条、伦理的时候,他就会有一部分原始的欲望被压抑,而这其中有很多的反应模式被所谓的理想标准贴上了邪恶、负面、内在的小魔鬼、不懂事等等的标签。
这些反应模式被打压之后,这个小孩就会在内心形成“阴影层”(被压抑的自我)与“超我”(符合社会评判的自我)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个二元对立,自然地会造成内疚,造成自我谴责、自我怀疑,甚至自卑,不安全感等的内心反应,而这一切都会导致这个孩子开始学习把自己物化。
这里讲的物化,就是角色扮演,臣服于社会的某种规范。当然在一个小婴儿被哺育的过程中,父母亲根本不认识这个孩子真正的真相,而孩子也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定不可避免地会有一段被物化以及物化其他对象的过程。但是,到了长大成人,如果还不能把这种物化的倾向穿透、突破和放下,我们就会带着物化的倾向进入到各种关系里,特别是亲密关系。
(二)被“物化”的关系
现在我们很多人在寻求伴侣的过程中,其实是带着条件的。对方一定要有某种程度上的经济条件,要有一些地位,要能够带给我们生存保障,等等。男人对女性的要求,至少外表要有美感,或是她的世界也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或者必须是有柔顺的特质,能够让我作为一个男性感受到阴阳之间的平衡。我们会带着很多条件去选择我们的伴侣。
而所谓的吸引力的产生或爱情的产生,事实上和所谓的物化条件又没有直接的关系。所有的爱情和吸引力的真实感受,彼此之间的张力发生,其实是荷尔蒙、生理需求,以及更深的因果律有关,或者从能量的层面,是与一种能量和能量之间的频率共振有关。
所以,人们在社会的物化标准下,在本能与深层的因果律的影响之下进入到关系,选择婚姻,可是又因为并不是顺着我们的“本意”所产生的关系,就很容易在开放度很高的社会里面,在有其他选择可能性的情况下,跟其他的人发生能量互动。
每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在没有从母体诞生出来之前,在母亲体内所接收到的能量其实不止是母亲的脐带所输送的养分,而是源自于宇宙创发、创造的生命源头,对于这个源头不同的文化、文明会赋予它不同的名称,如“上帝”、“道”、“阿拉”,或“佛性”等。
这个源头的振动频率是非常高的,人透过与源头的连接,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存在之感,感受到极高的生命力,也会自然地产生内在的喜悦,体验到与源头能量之间不受阻隔,无边无际的融合感。这份融合感会赋予一个刚刚诞生,尚未受到社会熏染的孩子以自然、自在的天性,这其实是带着某种程度的解脱的。
但是到了三四岁的年纪,开始有了自我之后,他原先的高振动频率会慢慢丧失,因为家庭、社会规范会让我们体内的振动频率降低,于是我们慢慢开始学会了在规范中生活,进入一种纯粹的“角色扮演”和例行公事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会造成我们每一个人越来越感觉到内在是割裂、僵固的,越来越迟钝,越来越无感,我们的知觉在某一个当下获得焕然一新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当我们更新复苏的本能受到制约,而被打压下来之后,人就有一个本能,要在别人身上,要在其他人、事、物身上寻找能量,寻找再生的可能性,寻找一个新的刺激。所以,当一些婚姻变成角色扮演、例行公事时,外遇的现象便产生了。因为我们都渴望突破一种不痛不痒,知觉迟钝、停滞的能量僵死状态,所以发展外面的关系变成了唯一的救赎,唯一的管道。
但是每个人,每个男男女女,在任何一个关系里面,甚至是超越亲密关系的其他关系,我们都有一种本能是渴望忠诚,渴望忠贞,渴望不变,渴望关系有一个安全保障,渴望我们的对象是永远忠实于我一个人的,不要把他的爱和他的关怀分散给其他的生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本能,但是每个人又有刚才所说的需求,所以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冲突和矛盾,这些都是我们在进入关系之后必须进行的观察和思考。
(三)从“角色扮演”到“坦诚脆弱”
我们因为压抑,因为要因循规范,因为要取悦,而把真实的欲求和感受压抑下来了,进入到关系以后,我们便无法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去呈现我们内心最深层的脆弱。
我们在关系中很少有勇气可以跟我们所爱的对象坦诚“我正在嫉妒”,“我正在产生想要占有你一个人,不愿意把你分享出来的占有欲”,“我正在产生怕被抛弃的恐惧”,“我正在产生在权利欲的争夺过程中很怕占下风的恐惧”,“我很怕跟你在互动的过程中被你看扁了,被你否定了我的价值”,或者是“很怕我们之间你凌驾于我之上,我没有办法扮演一个胜出的角色”。我们所有这些内在的脆弱和恐惧,基本上是没有办法百分之百拿出来分享的。
因为不能分享,而早期却已灌输进来了很多的理想标准、要求、压抑,所以进入关系之后,我们就自然地仍然需要角色扮演,仍然会带着一副人格面具在关系中和对方互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特定的沟通模式,这种沟通交流的模式就是无法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剖白自己,而必须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沟通。
男性有男性的迂回方式,女性有女性的迂回方式,女人最害怕的就是在关系中丧失连接,男人最害怕的是在关系中丧失他的自主性。
所以每当女人最深的害怕连着恐惧产生的时候,会用一种迂回的沟通方式企图再度连接。她的迂回方式就是要去说服对方,跟对方讲很多的道理,或者是用一种情绪化沟通的方式,让对方能够了解她想要连接的欲望。
如果这个女人还观察到,这个男人怎么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连接程度很低,可是他在外面和别人连接又挺好的,为什么他跟他的朋友,他的同性朋友,甚至是其他的异性都有说有笑,唯独回到家里,关着门和我的连接就有一种疏离感,有一种距离,如此就有一种内心很深的恐惧感产生。她无法直截了当地说:我需要你的关怀,我需要跟你有紧密的连接感,感受到你是爱我的,或者说我是爱你的,而是会用迂回的、情绪化的,甚至批判、咄咄逼人的方式表达。
男人也是同样,他们无法用直截了当的沟通方式说:我很害怕你有其他的发展,因为你有很受欢迎的人际关系的魅力,所以我很害怕你把你的注意力转向别人。男士很可能就会直接用一种所谓的三从四德的标准要求妻子必须在家里乖乖地扮演角色。他没有办法对他的爱人直截了当地表达说我其实很脆弱,我其实很害怕失去你,我希望你能够永远呆在我的身边,作为我忠实的伴侣,我希望跟你相处一辈子。
由于这些深层的恐惧都不能呈现出来,所以我们便用迂回的方式在沟通交流,导致适得其反,关系越推越远。当关系之中的这种疏离感没有办法突破的时候,自然内心就会匮乏,这时候很容易寻求外面的机会,当其他人能够带给我们某种程度的抚慰,我们就很可能会外向发展。
所以在关系中,面对内心脆弱层面的真相,突破我们想要掩饰的内心深处的阴影面的问题,用最诚实、最坦白的方式跟对方交流,这一门沟通的艺术是非常不容易达成的。以我所观察大部分的男男女女,很多的问题都是发生在沟通上。
文章整理自2014年胡因梦深圳
“在关系中修行”演讲实录
文章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