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新译》作者简介
孙享林,1928年生于四川省大竹县,195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制造系,1960年始在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任机械制造系教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88年退休。
自1988年始,他潜心研究老子《道德经》,先后编著出版了《李聃道德经更正》、《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等书,并相继在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老子《道德经》。这本《老子道德经新译》是他编著出版的第三本关于《道德经》的系列丛书。
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道德经》的精华所在,特别是其中关于修德的论述,对当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作了精辟论述,读来大有裨益。
《老子道德经新译》 前 言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这就是《道德经》。他教育我们如何提高道德水平,如何处事为人,怎样去认识世界,探索宇宙奥秘。
老子按道德水平的高低,把人分成六种:圣人、贤人、善人、好人、坏人、恶人,各种人的表现,他们的为人处事之道,都可以在《道德经》这面镜子里照一照,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
圣贤之人,常善救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对圣人抛弃一切害人的知识,人民百倍有利]。【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所以圣人,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站在前面而人民不受其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即没有个人打算,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
善人和好人,不争强好胜。【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所以你要想当上等人民,说话就必须客气些。要想当先进的人民,事事都不能争先]。【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故善良的人,是不善良人的老师]。【善者果而己,不以强取】 [善人能够保住自己,对任何事都不强迫夺取,不为私利去争斗]。
坏人和恶人,无处不害人。【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恶人使人民经常处于怕死的状态中,他就是一个奇怪之物]。【祸莫大于不知足,吝莫大于欲得】 [祸害都是由于不知足产生的,吝啬主要是想自己获得]。【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 [常有叫别人去杀人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杀掉。叫你杀人,你就去杀人的人,也应该杀掉]。
总之,【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是万事万物中最奥妙的,善人的无价之宝,不善之人求之,方可得到一定的保护]。【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美言可暂时得到别人的信任,尊贵的行为可以作人的榜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对待不善之人,有何理由要抛弃他们呢]?
老子《道德经》教育我们如何修身修心,提高道德水平,把有为改变成无为,使主观变得更客观。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自利,争斗不歇,逐步改变成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处下让人,不争不斗,处事自然乐悠悠。
道德不可分,修道修德性,交替相促进。【道生之,德畜之】 [道之所以产生,就是积蓄了很多德,没有德也就不会产生道]。德是可以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说自己德高,不到处吹嘘,所以他就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没有多少德的人,生怕别人说自己没有德,所以他实际上是没有德]。德的好坏看表现,人人都可见,修德就是修身。【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 [要严格要求自己容忍,工作之余,涣散时好像冰融化一样,没有架子,与群众打成一遍]。【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修德要能在污浊的环境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自己。修道就是修心]。【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一切行为都要无为,做任何事都要无事,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不要去管它大或小、多或少,全都应该以德去报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大道,就是把有多余的拿出来,补给不足的,这就是舍己救人]。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文化根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个无极,一个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天地人三才,由三才而产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都是由阴阳结合而产生的,气冲阴阳而调和]。
老子《道德经》一般都被当作哲学来研究,人们也很难读懂。为了把《道德经》普及到群众中去,我根据自己十几年来的学习和体会,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引导大家来学习、研究、应用老子的朴素唯物世界观,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提高我们待人接物的能力,进而探索宇宙的奥秘。
孙 享 林
二○○二年五月二十二日于青岛
第一课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的变化无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就把道讲活了,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道,可以叫道,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以不叫道了。名,可名,可以
叫道这个名,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不叫这个名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六十三课《混成》)我不知道它的名
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大又可以叫逝,也可以说是很远,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这就说明了,道不但大而且作旋转运动,并不断变化,
名字也不断改变,既可以叫这个名,又可以叫那个名,实际就是没有名,所以无名就是道,道也叫无名。
二、无名与有名的关系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在一个恒星系的范围里,它的空间就叫天,在这空间里产生若干个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无名的道(宇宙)产生出来的天和地。
【有名,万物之母】: 有
了固定名称的天和地之后,再产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六十四课《反者》)天下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有形,即产生出来就有一定的形状、大
小、重量,这种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道产生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六十二课《生一》)万物都是由阴阳互相结合而定型,气冲阴阳、冷
热胀缩变活泼,伸缩自然成动作,动作协调生命活。
三、修道修德无欲好结果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六十八课《有始》)天下有个开始(道),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之母。既
然有了母亲(道),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万物)。既然知道了儿子是谁,再返回去守住母亲(修道修德),终生不停。人为万物之灵,他就作为万物(修道修德)
的代表。
【常无欲,以观其妙】:修道修德要无私无欲,才能守静,这样方能观察道的奥妙。【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第十一课《天道》)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需要通过窗户就可看见大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修道有私心、欲望,便不能守静,要么什么也看不到,即使观察到的也是有限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此两者同是为了修道修德,一个没有私心欲望,一个有私心欲望,其结果各不相同。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欲和无欲的两者都在叫玄,但玄的内容大不相同,有欲的在表面玄、门外玄;无欲的在道里玄、门内玄。玄是一种前进的
形式,成为螺旋式的上升;各种行业,即七十二行,行行都有门。这个门,就是进入大道之门。所以,玄!玄!玄!就能玄入道门。奥妙之门多得很,只要苦炼就能
进。
第二课 闻 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有建言者: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堆。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欲,质真若储。大方若足,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却无名。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
一、人对道的态度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听了讲道,没有话说,勤勤恳恳地去修炼。
2、【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听了讲道,时信时不信,兴趣来了,就拿本《道德经》读读或背背。如果牌友来了,三缺一,正等你去打牌;舞伴来了,赶快去跳舞,就把《道德经》忘到九霄云外了。
3、【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听了讲道,人不能自私自利,要助人为乐,舍己救人。他就哈哈大笑,这算什么道哇,老一套,如果不笑,那就不是道了。
二、建言者的反映
有建言者:有爱谈别人的人,即背后议论别人的人。
1、对修道者的反映:【明道若昧】:明白道的人,他能预计事物的发展,别人就说他是疯子、愚昧;【进道若退】:修道修德长进了的人,处事为人要忍让,不与人争斗,别人说他没有用,不去争先反而退步了;【夷道若堆】:刚开始修道修德的人,前面的困难重重,路障成堆。
2、
对刚开始修道者的反映:【上德若谷】:德高望重的人要熟背《道德经》,别人说他变成了书呆子,掉进了深谷;【大白若辱】:清清白白的人,别人还要骂他、侮
辱他;【广德若不足】:德越广博的人,越虚心处下,别人说他越感到不足;【建德若欲】:建成的德,人家主动做好事,扶老携幼,助人为乐,别人说他是私欲,
表现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质真若储】:只有货真价实的德,才能长期坚持修下去,否则,别人一说东道西,就认为:好心不得好报,算了,不干了。
三、道的四大表现
1、【大方若足】:人分圣人、贤人、善人、好人、坏人、恶人六种,任何人都可以求道,只要你求,道就有助于你,所以,道是最大方的,只要你按《道德经》去做,就能满足你的心愿。
2、【大器晚成】:大器必须精雕细刻才能完成,凡是要做成一件大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3、【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是不常听见的,超新星爆炸,声音可大呦,还有比这更大的声音,如果你听见了,你也不存在了。
4、【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往往是看不见的,宇宙就是道,它有多大、形象怎样,你看见了吗?没有,所以大象是无形的。【道却无名】:道确实找不到合适名称的。
四、对修道者的希望
【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对修道的人,要做到善始善终。
第三课 善 人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一、道与人、物的关系
【道者,万物之奥】:道是万事万物中最奥妙的。因为万物都是道产生的,各物种不管它有多么美妙,追溯其本源,归根结底还是道,道既能产生这么美妙的东西,那么道就是最奥妙的了。
【善
人之宝】:善人的无价之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六课《大怨》)天道是不认一家亲的,因为一家人中有善人,也有恶人,我们只能对善人亲,不能
对恶人亲,虽是一家人也不能助纣为虐,同时一家人中善人、好人太少,所以应该以天下善人为亲。善人的本性是符合道性的,所以道就帮助善人,为善人的无价之
宝。
【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求之,方可得到一定的保护。不善之人就是坏人和恶人,他们坑害的人不少,坏事做得太多,偶然良心发现,愿做一点好事,求道保护,这时道将给以一定的保护。
二、人的言、行的表现
【美言可以市】:美言可暂时得到别人的信任,人的本性就喜欢听好听的话,别人说真话,一针见血刺到痛处,反而不高兴,恨别人,所以,骗子的美言就有了市场,他就可以骗人了。
【尊行可以加人】:尊贵的行为可以作人的榜样。做善人,对人和蔼可亲,乐于帮助别人,多做善事,有利的事让别人,不争不斗。人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学习的榜样。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对待不善之人,坏人和恶人,有何理由要抛弃他们呢?我们只能帮助他改恶从善。
三、高官厚禄,名利地位都是暂时的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故在立天子,即皇帝登基、封王、封相的大典上,虽有赠玉玺,挂帅印的生杀大权,献驷马千乘、万乘贵重之礼,即有高官厚禄,还不如坐着修道,清静无为好。
四、修道的好处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人之所以重视这个道的理由何在呢?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虽不能说有求必应,但总会有些收获,虽然每次收获不大,但长此以往,按《道德经》要求苦修,大道可成矣!有罪过的人求之,有可能避免一些邪恶,改邪归正。
【故为天下贵】:所以才为天下人所珍贵。
第四课 建 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一、德厚牢不可破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修的德很厚了,遇到任何大风大浪都不会动摇。例如,会搞建筑的人,其建筑不容易损坏;善于抱持的人,抱住就不易逃脱。
二、祖宗有德祭不停
【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为什么子孙会祭祀不停呢?我们的祖先,有很多人道德水平很高,无私无畏地作出了许多丰功伟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子孙就祭祀不停。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人修道修德,要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对道有深刻理解,有极大的恒心,他的德必须是真实可靠的。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一家人修道修德,要做好事大家一起干,所以积德很多,他们的德一家人用有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一乡人修道修德,大家都不勾心斗角,互相帮助,人与人的关系很好,他们的德就能长久。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一国人修道修德,这个国家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很好,天地相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生活富裕。这个国家的德就很丰富。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天下之人都来修道修德,人与人不互相争斗,和睦相处,安定祥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真是人间天堂,德就将普照天下。
三、修与不修比,方知修的奥妙
【故以身观身】:故人与人比,修的人,助人为乐,身心美;不修的人,自私自利,心衰竭。
【以家观家】:家与家比,修的家,和睦相处,德有余;不修的家,家庭纷争,闹不停。
【以乡观乡】:乡与乡比,修的乡,团结友爱,德乃长;不修的乡,四分五裂,各干各得。
【以国观国】:国与国比,修的国,国富民强,德丰厚;不修的国,战争不断,民遭殃。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比天下,天下的人修,人间天堂,德普照;天下的人不修,天下第一,自封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之所以知道天下会是这个样子。
【以此】:就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求发展,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天上地下自分晓,比出人间天堂,修德个个踊跃。
第五课 乐 道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一、如果你掌握了大象(道)
【执大象,天下往】:如果你无私无欲地修道修德,得道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于你,向你学习。
【往而不害,安平泰】:人来了,没有什么害处,大家都会热情地招待来客,他们都能平安地生活。
【乐与饵,过客止】:有好听的音乐、好吃的食品招待客人,使过路的人,看到这样殷勤好客都不想离开了。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道的很多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道用语言讲出来,却是淡而无味。
二、得道就可视、听、用
【视之不足见】:想看它是看不见的,不修的人就是这样,修得好的人,就能观察道的奥妙。
【听之不足闻】:想听听,也听不着,不修的人什么都听不到,修得好的人,能听到美妙的音乐。
【用之不可既】:在用它时,是用不尽的,道生万物,万物都靠道滋养,生、老、病、死都是消耗道的能量。
第六课 劝 道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国家爱好和平,人民拥护
【小国寡民】:国家小,百姓不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都是小国,所以,人民也不多。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纵然有各种兵器,十八般武器样样俱全,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刀枪入库,并不经常使用它,国家不打仗,爱好和平。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样即使百姓受重刑而死,也不愿离去。因为国家爱好和平,人民犯了罪,情愿死在这个国家,也不愿逃离。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湖泊,有船舶,车马,但没有人去乘坐逃跑。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军队,也不陈兵布阵,准备打仗,军队也无用武之地。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一片和平景象,使人民好像又回到过去结绳记事,无争斗的时期一样。那时人群在一起,为了抵抗自然灾害,与野兽争生存。所以人与人之间,不互相争斗,和睦相处。
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
【甘其食,美其服】:人民有好的吃,并不是过结绳记事时期,那种茹毛饮血的生活;也不是去穿兽皮、披树叶,而是自己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可以,有美丽的衣服穿。
【安其居,乐其俗】:人民有安逸的居室,住得宽敞明亮。人民有满意的职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工作也很满意。
三、邻国和平共处,不争斗、打仗
【邻国相望】:邻国经常相互看望,人民互相往来探亲访友,不受任何约束,自由来往。
【鸡犬之声相闻】:邻国之间的鸡犬之声也能相互听见,这表明国界也是一片宁静。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始终和睦相处,不相往来争斗,不打仗。
第七课 悟 道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一、取天下的要诀
【以
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治国要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任人唯贤,勤俭治国;如果遇到外敌侵入的时候,用奇袭的方式出
兵,即出奇兵制胜;不太看重,若无其事地就可取得天下,不要整天去想夺取天下,否则,就会导致扩军备战,跟邻国争地盘、打仗。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人民
生活富裕了,国富民强时,别人自然会来归顺于你。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看待这些事的。
二、事物的两面性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贵人多嫉妒别人,饱暖思淫欲,贵人们吃饱喝足了,看到别人比他好,自己就千方百计地要超过他;但广大人民又很贫困,吃不饱穿不暖,整天为生活忙碌奔波,很少时间去嫉妒别人。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民手里武器越多,国家越混乱。大家都有武器,谁遇到不满之事,可以随意杀人,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民的技巧越多,高、精、尖技术越好,想象不到的东西,奇异的物品就会不断地制造出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制定的法令越多,盗贼也越多,你制定的政策再好,盗贼也会想出对付的方法。
三、这就是治国之道。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故圣人说得好:我不做勉强才能做到的事,多做些样板摆在那里,让大家看,这样人民自然会感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爱好清静,人民也守静,不你争我夺,勾心斗角,则人民自然会走上正道。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去做勉强才能做到的事,不强迫大家今天做这,明天做那,则人民自然会富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没有欲望,大家都没有欲望,不奢侈浪费,则人民自然很纯朴。
第八课 上 德
上
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
其华。故去彼取此。
一、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说自己德高,不到处吹嘘 ,所以他就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没有多少德的人,怕说自己没有德,如果谁说他缺德,他就要与谁拼命,骂别人,甚至于打别人,所以这种人实际上是没有德。
二、德的好坏,行为是准则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什么也不要做,最后什么也做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德高望重的人,经常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当他要去做的那件好事,别人向他学习早就给他做了,所以勿须自己动手,什么事都能做得到。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少德的人,遇事争着去做,想出风头,表现自己,真的动手去做时,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无法克服,结果什么也做不好。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最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没有做不到的。也就是说,你做事我放心。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最讲义气的人要做的事,那是很有限的,超过了哥们义气的范围,损害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他就不干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光讲表面礼节的人去做一件事,总是做不好,遇到困难就撒手不干了,批评他的时候,只好举起手臂大嚷大叫,强调客观原因,推卸责任。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节都不讲的人,即是坏人和恶人,对忠诚信义都看得很淡薄,他是制造混乱的祸首,搞得越乱越好,趁混水好摸鱼。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先知先觉的人,即预言家,他得到的是大道之精华,他的预言,在当时别人说他愚昧、神经病、疯子,只有在后世证明了,后人才封他为预言家。
三、修德不进则退
【故失道而后德】:故失去了道的人,然后再去求德。修道要大公无私,舍己救人,要求太高,做不到,修修德算了吧。
【失德而后仁】:失掉了德的人,然后才去讲仁爱。修德要我为人人,不要人人为我,只要求我帮助别人,绝不能图回报,全都报怨以德,难做,讲讲仁爱行了。
【失仁而后义】:失去了仁爱,然后才去讲义气。大家都平等、自由、博爱,我爱人人,别人有困难我都主动帮助。但我有困难时,却没有人来同情、帮助我,还不如讲讲哥们义气。
【失义而后礼】:失掉了义气的人,最后只好讲讲礼节。讲哥们义气,老大总是争强好胜,有利的事都是他们占便宜,自己老是吃亏,划不来。讲讲表面礼节好,这样只需点头哈腰,不蚀本。
总之,要提高道德水平,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能放松,一放松就会不断下滑,以至不可收拾,最后招致彻底失败。
四、修德的态度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所以修道修德的人,总是把道德摆在重要位置上,并不轻视它。把它放在什么位置合适呢?我们工作的人,必须工作第一,学生必须学习第一,在完成工作、学习任务之后,才能考虑它。
【处其实,不居其华】: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在熟背《道德经》之后,凡符合《道德经》的事就做,不符合《道德经》的事坚决不做,并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
【故去彼取此】:故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不符合《道德经》的,不讲礼的东西去掉,采纳《道德经》的精华。
第九课 绝 学
绝
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
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泽兮其若海,废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
顽且鄙。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
一、绝学与不绝学、善与恶的差别
【绝
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知识,不去害人,所以就没有忧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里,在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你必须去学习那些害
人知识,偷偷摸摸,杀人放火,打架斗殴的本领,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如果你不想害人,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又要生存下去,唯一的是与道相伴,必须修道修德
才能做得到,道要求无私、无欲、不争不斗、为人处下、生活俭朴,凭自身能力维持生活,知足常乐。这两者相差几多呢?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不学习害人知识,不去害人的是善人;学习害人知识,专去害人的是恶人。结果是善人与恶人,这两者差别又如何呢?
二、天灾人祸难躲
【人
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人都畏惧的事,那是什么呢?天灾:洪灾,狂风大作,暴雨不停,汪洋一片,淹死万物;旱灾,晴空万里,烈日当空,赤地千里,万物枯
死;地灾,山崩地裂,地震、地陷。人祸,人与人争斗的最高形式,就是打仗,你杀我,我杀你,血流成河,这些一定要避免其发生,一旦发生了呢?
【荒兮其未央哉】:灾区万物都要遭到破坏,一片荒凉的景象,没有殃及的人很少!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幸存下来的人,虽然人们来来往往,为生存忙碌奔波,但他们心里,如坐大牢一样地痛苦,有的搞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心情如春天登上高台那样孤独。
三、老子救灾无归属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独有我好像坐在船上而未受其害,因为老子道大,这点灾害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如婴儿还未出世一样的安全。
【乘乘兮若无所归】:乘坐的船飘飘摇摇无所归宿。人民遭了灾,老子乘船到各处去救灾,这里救了,又跑到那里救灾,飘飘摇摇何处是归宿呢?没有归宿。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被救了的人怎样呢?吃的住的穿的用的,人人都有剩余。唯独我还感到不够,唯独老子救人还感到救得不够,还有很多人等着他去救。
【我愚人之心也哉】:用我的愚昧去满足人民的心愿。老子不顾自身的死活,不停地舍己救人,从人道的角度来看,这是最愚蠢的,但老子情愿用自己的愚昧去满足人们的心愿,不断地去救人。
四、宇宙之灾,救不停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在这混沌的宇宙里,在各银河系,各恒星系和星球体里,一般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累得昏昏沉沉,因为整个宇宙的灾害,都得靠老子去救济。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仔细地观察人们,大家心情都很舒畅、快乐。闷闷不乐的只有我一人,因为要改天换地,颠倒乾坤,只有老子办得到,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地考虑、操办。
【泽兮其若海,废兮若无止】:海风吹在海面上,实际是没有休止的浪费。把这些浪费了的自然能量,用来救助灾民。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众人都有归宿,被救的人,衣食住行都解决了。独有我没有归宿,还有很多灾区等老子去救。
【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唯独我与别人的欲望不一样,别人只要解决了衣食住行,就可以生存了。老子却要经常调整宇宙,星系中的各种问题,还要赈灾救人等,他不食人间烟火,贵就贵在食自然之气,即阴阳五行道气。
第十课 为 道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一、为学者
【为学者日益】: 做学问的人,科学知识应日益增长,学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因为人道知识有共性,它是通过大脑思维来产生,所以你想的办法越多,解决的问题也越多,对社会贡献就越大。
二、为道者
【为道者日损】:修道修德的人,一是修身,身体是靠大脑指挥,所以修身是靠大脑思维的方法。二是修心,修心的关键是靠信息,所以修炼的知识越少越好。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心时,大脑思维的修炼知识,只少了不行,还要少,少到什么程度呢?以至于没有最好。修心时,开始什么都不会,因为大脑不思维了嘛!慢慢习惯于信息指挥,修到后来什么都会。
三、以无事取天下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要想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必须搞扩军备战,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打仗,战败了就会失天下;二是战胜了,可暂时得到天下,不去治理也会很快失去的。
第十一课 天 道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一、修天道,知天下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如我们现在发射的空间站,它是越过大气层,脱离了地球,在恒星(太阳)系的天空里,
绕地球旋转,那么地球上发生的事情它都知道。在空间站,还可以看到太阳系以外的恒星系,那就是太空即银河系的情况。修到天道,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需
要通过窗户就可看见大道。
二、人道见多识广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为了实现见多识广,只好云游天下,这样就看得多,生活知识广。但对道德来讲,它是修出来的,不是靠走出来的,所以走是走不出来道德的,当你越走越远的时候,对道德的知识,知道得越来越少。
三、道德修好了的人,圣人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修得好的人就叫圣人,所以圣人不需要走出去就可知道一切,勿须看到那个物体就叫得出它的名字来,勿须动手去干那件事就会获得成功。
第十二课 治 国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一、古时善治国者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候善于治国者,都是修道修德的人。黄巢时期,人在树上巢居,后来下地,钻山洞穴居,这都是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如果你没有能力就无法生存。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治国并不看人民智慧的多少,不能说人民知识水平高,这个国家就治得好。例如,有些国家,人民的知识水平很高,但国家问题多得
很,也没有治好。治国的关键,是将人民的愚昧解开。有的人认为:没有知识的人才愚昧,有知识的人就不愚昧。非也,有知识的和无知识的人中,都有愚昧的,如
书呆子,除了死读书之外,什么都不会了。如果使所有愚昧的人都不愚昧了,这个国家就好治了。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多。人人都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都要别人听自己的话,却不愿听别人的话,所以就难于治理。
二、治国之道
1、【故以知治国,国之贼】:故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即以个人说了算,过去的皇帝说话就是圣旨,不管正确或错误,都必须执行,否则,就诛九族。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治得国家盗贼四起,这就说明了,按个人意志是治不好国家的。
2、【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这样上下一条心,就没有办不到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
三、正反模式不忘
【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懂得这两种治国之道,心里就有了个好的和坏的模式,经常用好的这个模式治理国家,这就叫做玄德。
四、玄德之君,国乃大顺
【玄德深矣远矣】:玄德就是对人民情感深,对国家前途看得远!如果你对人民没有感情,人民的意见就听不进,必然走以知治国这条路;你对人民有感情,就能采纳人民的意见,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必然走不以知治国这条路。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看到了与万物对应的另一面!对万事万物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还必须看到它的反面,这样看问题就全面了,处事能力就强了,那么治理国家就极其顺利。
第十三课 可 得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悦,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青,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一、道德不是吹出来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夸耀,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吹嘘自己的道德水平高,这才是德高望重的人;爱夸耀的人,实际没有多少知识,经常吹嘘自己道德水平高的人,这实际上是没有多少德的人。
二、修玄同之法
【塞其悦,闭其门,挫其锐】:把各关窍塞住,关闭进出气门,即塞住四万八千个关窍,关闭八十一个气门,为什么呢?因为炼精化气,把精化成了真气,就容易外泄,关闭了不让精气神外放。
【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把分散的光集中起来,开始是分散的亮点,然后把各亮点慢慢地集中,就形成了强大的光柱,在光柱里,好象有灰尘混在一起,这就叫做玄同。
三、修道必修德
【故不可得而青,不可得而疏】:固然青色的光是不容易得到的,稀疏的光得之也不容易,凡物都有光,各物的光色不一样,人体七色光谱照身上。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得到了也不要太高兴,太高兴就产生骄傲情绪,一骄傲就会得而复失。没有得到也不要害怕,虚心按《道德经》要求做,自然能迎头赶上。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得到了要珍惜它,得之不易,不能随便浪费。没有得到的人也不要轻视他,应该耐心地帮助他不断地提高,所以才为天下人所珍贵。
第十四课 尚 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无不为,则无不治。
一、人道三不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专门注重贤德的人,人民就不会你争我夺。如果大家都去注重贤德的人,也注重访贤、装贤、造贤、假冒贤德的人,大家就会争斗不休。
2、
【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看重难于得到的物品,则民间盗贼就会减少。如铁器时代,铁是很难得的稀有贵重之物,大家都想得到它,看重它,如果得不到
就去抢、去偷。如今铁生产多了,大家都不看重它,满地皆是,谁还去偷呢?要求你去拣废钢铁,别人还得拿钱请你,你还不愿意。
3、【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不看见心里所想又得不到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就不会分散。有的人电影看多了,高消费、高享受自己条件又不够,但总想去试试,怎么办呢?所以整天都在想方设法,去借钱,借不到就偷,偷不到就抢,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圣人之治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治理的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心要虚静,即心要守静,不要时东时西,到处乱窜;腹要充实,即丹田气要足,有的说我经常都想到气沉丹田,这是不对的,要自然地丹田气足,该足则足,不应超出,不要有为地去足,如皮球过饱和气足,只有爆破才满足。
【弱其志,强其骨】:追求要很少,大脑不要胡思乱想,专门想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就增加了负担,不追求负担就没有,坚强其筋骨,这样身体自然就坚强有力。
三、没有做不到的事
【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常使人们去掉那些达不到的欲望,即得不到的东西,不要去想它,想而无用,反有害。使无知的人,也不要去做。
【无不为,则无不治】:只要按上面这些要求做到了,最后没有做不到的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
第十六课 无 为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天、地、阴、阳各界,各管各的,互不干扰,否则就会搞乱。如果需要道来干预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二、侯王守静,物自化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侯王如果能保持守静,即修道修德,不去破坏自然环境,万物就将自然进化,自然进化,而无任何外界干预,那么万物就将自然繁殖生长,欣欣向荣。
三、老子命名:无名之朴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我将给万物自然生长繁荣的景象,命名为:无名之朴。无名就是道,也就是道之自然。无名之朴这名称的意思是什么呢?
【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要达到道之自然,还是要去掉私心和欲望,不勾心斗角,修道修德才能守静。侯王带领老百姓都来守静,这样天下将自然稳定。
第十七课 不 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谓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乎。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一、道大了好不好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的人都说我道大了不好,为什么?你那大的道为何不给些我呢!不满足我的要求呢!所以不好嘛。如果要救命时,你的道越大越好。
【夫唯大,故谓不肖】:我就是大了一点嘛!所以大家都说我不好,道德是靠自己苦修出来的,不是别人给的。
【若肖,久矣其细也乎】:若大家都说好,惟一的办法,是陪大家一起玩,一齐打牌、钓鱼、跳舞,不修道修德了,久而久之也变得和大家一样了,没有道了。
二、修道修德的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件宝贝,经常保存着,这是修道修德的人必须具备的,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
三、按三宝做,受益匪浅
【慈
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善就能勇于挑重担,有的人不愿干重活、脏活,你对人慈善,就敢于去承担这些重活、脏活、累活。俭朴就能集
思广益,工作、生活俭朴的人,才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就能吸收别人的优点,把它集中起来,推广出去,大家受益。不与天下的人争先,故能当首长,有利的事情都
让给别人,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到推荐领导时,大家都说你品德高尚,所以你就能当上长官了。
四、不按三宝做,大祸就临头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如果没有慈就只有勇敢,遇到坏事你也勇敢地去做,结果害人更多。没有俭就只能广种薄收,你广做好事,遇到恶人你也帮助他,结果害的人更多,助纣为虐。不愿居其后就只好抢先,大家都争先,最后只好争得头破血流,结果是自取灭亡。
五、为人慈善,天救之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如果为人慈善,在战场上必定打胜仗,你对士兵慈善,打起仗来,士兵就为你出力、卖命,打胜仗。守城时则很稳固,你对市民慈善,军民一条心,守城稳固又放心。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遇到厄难时,上天将救助于你,以慈爱之心保护你。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但你为人慈善,按三宝的要求来做,是祸也躲得过。
第十八课 畏 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
一、畏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挨饥受饿,到了临死关头,对死都不怕了,为什么要用死去恐吓呢!那是吓不倒的。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孰敢】:如果你使人民经常处于怕死的状态中,如殷纣王朝时期,纣王施暴政,人民处于怕死的状态中,那纣王就是一个奇怪之物。象这样的奇怪之物,我将把他捉来杀了,敢不敢呢?为民除害,好得很!
二、司不司杀
【常有司杀者,杀】:常有叫别人去杀人的人,本来他想要杀某某人,但自己不愿动手去杀,找杀手去杀,他躲在幕后指挥,这样的人应该杀掉。
【夫代司杀者,杀】:叫你杀人,你就去杀人的人,自己不加思索,这人该不该杀,你就去杀了,这样的人也应该杀掉。
【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代司杀者就叫做代大工匠斫树。代替大工匠斫树的人,很少有不伤其手的。所以你代替别人去杀人,哪有不该杀的呢!
第十九课 畏 威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一、畏不畏威?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人民不怕威胁时,你说抢粮食,抓住要坐牢、杀头。老百姓饿死,不如饱死,大家不怕死了,那么大祸即将临头。过去修道修德到一定程度,就要进山修练,在深山老林就会被毒蛇猛兽吃掉,这种威胁你怕不怕呢?有功能就不怕。
二、压不压呢?
【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老子在民间生活了一百二十年后,乘牛西出嘉谷关,进入深山老林修练,渺无人烟,所以居处无人打搅,来去自由,日常生活又不受任何约束。
【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我为何没有受到压迫呢?是因为没有人来欺侮我。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所以圣人明白这个进山的道理而口里不说,虽然也爱惜自己的生命,不被毒蛇猛兽所袭击,食野果、吸自然之气,但并不把自己看得很重。故舍其后用其前。如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看重了反而不好。
第二十课 善 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
一、圣人为人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没有私心、欲望,所以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修善德之法。
【善者,吾善之】:善良的人,他对任何人都很好,所以我和气地待他,一般的人都做得到。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善良的人,即对坏人和恶人,我也和气地待他,这就很难了。首先他对你态度就很凶,甚至於害你,这时你必须忍得住,忍的程度,就是你修德的程度,表现出对他的态度,是和气地待他,还是针锋相对,面善心恨,就看出你善德如何了。
三、修信德之法。
【信者,吾信之】:讲信用的人,就是言而有信,说得到就做得到的人,我信任他,这是一般的人都做得到的。
【不
信者,吾亦信之。信德】: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这就很难了。明明知道这个人不讲信用,我可以帮助他改正错误,所以我信任他;另一方面是我要用他,但
又不信任他,怎么办呢?一是我看着他做事,二是找个人盯梢,其结果很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点都做不到,还谈得上修信德吗!
四、圣人助人有精神。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天下的圣人,用呼吸之气来为天下人振作精神,圣人呼吸之气就是阴阳、五行道气,谁吸了它,精力就非常充沛。
【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精气贯注到每个人的手足,人的手足是四梢,精气都贯注到手指尖、脚指尖了,那不是全身都贯满了吗!所以老百姓精神充沛,做事力足。看到人民有劲,圣人高兴,也像小孩一样开心。
第二十一课 善 行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出。是谓其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一、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善行无辙迹】:善於骑车的人,过后没有车辙的痕迹。正如会走路的人,在白纸上走过,没有脚印的痕迹一样。
【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於说话的人,没有废话,真传一张纸,真理只有那么一点,假传万卷书,假话、废话,写万卷书还说不清楚。善於数数的人,不需要算盘,就能一口清。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於关门的人,勿需复杂的门栓,勿需现在的三保险、四保险,你就没有办法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於打结的人,不受绳子的制约,不管绳子的长短,打成的结,别人就无法解脱。
总之,上面所说的都是常见的,平淡的事情,只要你认真地去做,就可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来,各有各的专长。
二、圣贤之人,善救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所以圣贤之人:他们的专长是什么呢?经常善於救助别人,所以他不会抛弃别人。要善於救人就要认清救的是善人、好人、坏人、恶人,根据不同情况,给与救助,不管什么人,都不能抛弃他们。
【常善救物,故无弃出。是谓其明】:经常善於修缮的人,可以修旧利废,工作、生活用品坏了,可以修好再用,所以他没有废弃之物。这就是圣人的明智所在。
三、善不善之迷在那里?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故善良的人,说话谦虚谨慎,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俭朴。自然是不善良人的老师。
【不善人,善人之智】:不善良的人,即坏人、恶人,他们是如何做坏事、坑害别人的,是怎么变坏的,找到病根,帮助时便於对症下药,使善良人增长智慧。
【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若不重视这些事情,即好人的表率作用,坏人增长智慧的作用,如果不爱惜这些知识,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实际是极大的迷惑。我们一定要爱惜得到的智慧,这是极其重要的妙着。
第二十二课 宠 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什么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受宠或受辱都会感到惊慌,所谓受宠若惊,受到宠爱很高兴,睡觉就睡不着;没有受到宠爱,甚至于受到侮辱的人,心里非常紧张,惊慌失措。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呢?
【宠
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对下面的人宠爱,即上级对下级,首长对部下,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受到宠爱的人则很惊奇,这下我的前途光明了,将来提拔、升
官、加工资都有希望了,心里美滋滋的,晚上觉也睡不着。没有受到宠爱的人就很惊慌,领导不信任我了,将来提拔、评职称都没有我的份了,算了吧,三十六计走
为上,就要求调动工作,一走了事。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二、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贵大患若身】:太高贵了必然有大的忧患降临。你穿得好,身上带的金银财宝又多,别人就要想办法偷,偷不到就抢,你只有千方百计地防,整天担惊受怕,终无宁日。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
【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了身躯,有了这一百多斤肉体,麻烦事就多了,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为了
生存要做事、要走路,要躲避日晒雨淋,要房屋居住。等到我没有了身躯,也就是人死了之后,不食人间烟火了,那时我还有什么忧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人之所以高贵是由于有身躯存在,这个身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出门有汽车、飞机坐,它就高贵;另一个身躯,没有吃、没有穿,没有住、出门靠走路,它就贱。
三、以爱心托天下
【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谁可以寄托天下的话,也就是说谁来当国王,治理天下,他就要以爱护自己身躯那样去爱天下人,以一片慈爱之心去爱护天下的老百姓,这样的人就可将天下托付给他。
第二十三课 治 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一、治人先治心
【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人事在于天下人之心,老百姓心里最珍惜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劳动果实,如农民最珍惜的是粮食,工人最珍惜的是机器。你爱护他们的劳动果实,最好是吝啬一些,不随便浪费、破坏,这就治到人民的心坎上了。
【夫唯啬,是谓早复】:吝啬的最好办法,是每天从早晨开始。每天你一起床就要节约,绝不能铺张浪费。
【早复,谓之重积德】:从早到晚,不只是早上才节约,从早上一直到晚上都要节约。总之,人从出生之后,一直到死,即终生都必须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这就叫做重视积累功德。
二、积德之厚,可治国
【重积德,则无不克】:如果重视积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怕,千方百计地迎难而上,战胜困难。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那么你积的德就越来越多,你就不知道功德的终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不知道功德的终极,积的德已无法统计了,不计其数,就可以统治一个国家。
三、国家有王,可长久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国家有了国王,就不会无政府主义,谁说了都算,谁说了都不算。国家有了统一的指挥,就可长治久安。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这就叫根也深蒂也固,这个根扎在人民的心坎里,上下一条心,大家创造出来的成果,就会长期延续下去。如唐朝时期统治几百年不衰败,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长生久世之道。
第二十四课 有 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已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吝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有道万物将自化
【天下有道,却走马已粪】:天下的人都来修道修德,马走后粪成堆。大家都来修道处于自然状态,不去破坏自然环境,万事万物也自然生长发展,而无任何外界
干预。马对人最重要,耕地用马,拉车、驮物用马,走路骑马,打仗用马,马就作为万事万物的代表,大家守静,马也舒服了,自由自在,边走、边吃、边拉,所以
马走后粪成堆。
二、无道争不歇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人都不修道修德,郊外都是战马。大家都按人道办,你争我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战争不停,马也不舒服了,装备起来,准备打仗。
【祸莫大于不知足,吝莫大于欲得】:祸害都是由于不知足产生的,人心不足,旧的欲望满足了,更高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没有满足的时候。吝啬主要是想自己获得,如过去的资本家不让工人吃饱,节省下来的粮食,自己就可多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有自知之明的人,经常处于满足的状态中,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做到知足常乐。
第二十五课 孰 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矣。
一、人对待名利、地位的态度
【名与身孰亲】:名誉与身体哪个最亲呢?有的人要名不要命,过去立贞节牌坊的人,就是这样;有的人要命不要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名又值几何?有的人想两者兼得。
【身与货孰多】:身体与货物哪个重要呢?货物拿钱就可以买得到,也就是说钱与命的关系,有的人要钱不要命,你抢他的钱,他就跟你拼命;有的人要命不要钱,你抢他的钱,都拿去好了,只要不杀他就行了;有的人不但要命,也要钱。
【得与亡孰病】:获得与失去哪一种最坏?一般认为获得最好,但不义之财,得到了并不好;一般认为失去了最坏,当别人有困难,你帮助别人,失去了并不是坏事,助人为乐,好得很!
二、看淡名利、地位,不追求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爱得越深失得越多,谁都对自己的身体很爱惜,但过分了反而长得不好,疾病缠身;你想多储藏些钱,钱多别人越要借、偷、抢,甚至于丧命,结果失去的更多。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矣】:知道满足的人并不是耻辱,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这样就可长期保持了。
第二十六课 入 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一、十分之九入死
【出生入死】:这是什么地方?是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进去了就有可能死,出来了就能生存下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有十分之三,阵亡人数有十分之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从出生之后,去参加动乱,反对统治者,就有可能被镇压,这就是把自己置于死地,这样的人也有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为什么呢?当他出生之后把自己生命看得太重了,他认为天生我一人,必须统治人,实现此人生,激烈争斗战场行,必须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要出人头地做人上人。
二、十分之一无死地
【盖闻善摄生者】:经常听见善于养生的人,也就是修身养性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也就是说修身的人,周围有较强的磁场能量,犀牛和猛虎感觉到了,就避而远之;进入部队不会被甲兵所伤。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犀牛没有用角的地方,找不到攻击的方向;猛虎没有使用爪牙之处,爪牙不知抓向何处;军队没有使刀弄枪的地方,不知道刀枪砍向何方。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由于没有要他去送死的地方,也就是说毒蛇猛兽,豺狼虎豹都不能伤害他,所以没有要他去送死的地方,这样就能延年益寿。
第二十七课 难 治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一、人民饥饿之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于长官收各种杂税太多。在旧社会里,苛政猛于虎,如农民辛勤劳动一年,秋收后,给地主交地租和缴纳国税,乡、保、甲长各种杂税,缴完后一无所有,所以只有挨饿。
二、人民难治之因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是由于长官强迫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如秦始皇强迫人民去修长城,人民不去,就抓、捆、押、压,强迫去修,所以就没有办法治理。
三、人民轻死之根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人民之所以不重视死亡,都是长官太重视自己的生存了。如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派很多人到处去找灵丹妙药,不管人民的死活,所以人民就不重视死亡。
四、爱护生命之法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只有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太重要,顺其自然生活,这就是爱护生命的最好办法。
第二十八课 不 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天地发泄,万物遭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在施加不好影响的时候,因为人们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例如,森林被破坏,土地沙化,气候恶化,灾害不断,所以以万事万物作为发泄的对象,万物都要遭殃。
二、圣人发泄,百姓遭殃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施仁道的时候,由于人道搞得太厉害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为自身利益去争斗,争得你死我活,乌烟瘴气,所以圣人往往发泄在老百姓身上。
三、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从直观来看,是一个封闭的物体,中间还有空气,好像风箱一样。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静而不屈服,平时天高气爽,风平浪静,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当震动得越快出得越多,好像风箱拉得越快,出的风越大,当狂风大作,如龙卷风、飓风吹时就出得越多。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多了道理就少了,真理就是那么一点,说多了都是空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多了惹事生非,还不如保持适中,该说则说,可说可不说则不说。
第二十九课 信 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一、信、善、知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信的话说来是不好听的,说到自己的短处、痛处,听起来很难受,但听进去了,自己受益匪浅;好听的话是不可轻信的,轻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人处事不多做解释,别人误解了也无关系,心中无冷病,哪怕吃西瓜,没有必要去解释;做错了事只找客观原因的是不善之人,自己做错了不认错,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原因,这种人是不善良的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都知道的人,天上、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见人就吹的人,他的知识是很少的;经常说自己知道得很少的人,是谦虚谨慎、虚心处下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知识是很渊博的。
二、圣人为人、与人
【圣人不积】:圣人并不把知识藏起来,不把知识据为己有,作为私人资本,达到索取个人名利的目的。
【既以为人,己愈有】:把知识都给别人,竹筒倒豆子,自己知道多少,毫无保留地都给别人,则自己的知识越多,信息越丰富。
【既以与人,己愈多】:把知识教给人家,要教会别人,得费一番苦心,反之,学生的各种理解方法,促进了教学相长,那么自己的知识越丰富。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上的大道,对我们来讲,太阳系的天,是属于阳性的天,不干预阴性的地,所以对人民只有利而无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道理,只做好事而不与人争斗。圣人的道德水平高,没有私心、欲望,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虚心处下,凡是有利的事都让给别人,从不与人争斗。
第三十课 谷 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百谷王善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河湖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有的还是几百谷之王,如长江是由很多峡谷的溪流汇合而成。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由于它处于最低的位置,所以它能为百谷王。水往低处流,江河湖海地势低洼,水都流到这里汇合,所以它就成为百谷之王了。
二、上民、先民必处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所以你要想当上等人民,说话就必须客气些。不能高高在上,说大话、狠话,把别人压在脚下,必须处下,对人和蔼可亲,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推举你为上民。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想当先进的人民,事事都不能争先。你要比别人先进,在行动上必须表现出来,凡是有利的事情,都必须让给别人,绝不能去争。
三、圣人处上,民获利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所以圣人,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 。古时候善于治国的都是修道修德的人,如姜太公、孔明等,他们地位虽高,但总是千方百计地减轻人民的负担,遇到灾害时,他们就站在前面抵御灾害,保护人民不受其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得到天下人民拥护,大家都乐于推举他当领袖。因其从不与任何人争斗,所以天下人没有能与他相比美的,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
第三十一课 上 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水善万物长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善的莫过于水,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人、畜要生存,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水,花草、树木要生长,最后开花结果都离不开水,但功劳不为自己所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低洼潮湿之处,谁都不愿意去,但它最接近大道。
二、人善信息强
【居善地,心善渊】: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过去修到一定时候,就要进山,住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无人干扰,心情舒畅深远。
【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经常给别人以仁爱,帮助别人,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不说假话、不骗人,为人正直和蔼可亲。
【事善能,动善时】:处事的能力很强,智慧开发办法多,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机会到了,一动就成功。
【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无私心、欲望,又乐于处下,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所以就无忧无虑。
第三十二课 天 长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能成其私。
一、天地能长久之理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天地都能永久存在,天地之所以能长期存在的道理何在呢?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由于它不是自生自灭的,也就是说天不能再生一个天,地球不能再生一个地球,它不是自己生长的,所以就不会自己消灭。它是由道
产生的。【无名,天地之始】。(第一课《道》)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但人、畜、花草、树木等万物,都是自生自灭的,人生人,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从生长、壮大、衰老、到死亡,走的是自生自灭之路。
二、人的生存之道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圣人把自身摆在人民之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有利的事让别人,德高望重人尊敬,结果反而走在前面去了;当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把自身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最后反而生存下来了。
【非以其无私耶,能成其私】:必须以他的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精神去救人,结果人也救了,自身也保存下来了,所以才能成其私。
第三十三课 勇 於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知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纟单 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一、做坏事勇不勇敢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勇于敢做坏事的人杀之,有的人好事不做,专做坏事害人,杀人、放火勇敢得很,这种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有的人拉他做坏事,他坚决不干,只做好事,不敢做坏事的人,这种人应该得到保护,勇于做善事的人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知所恶】:这两种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头上又没有刻字,在街上的人群中,你能分辨出来吗?这是很难的,但天自然知道他们的罪恶,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嘛。
【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这是圣人也很难办到的。
二、大道之行于天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这就是天下之大道,也就是说,大道在天下推行的时候,修道修德的人,不去争斗而能取胜。如果别人侵犯了你的个人利
益,甚至于生命,你就用人道的办法,去争、去斗、去拼命,别人是专搞人道比你强,结果恃强凌弱,非失败不可;如果你不去动大脑,不想方设法跟别人争斗,别
人恶气闷心头,气得全身都发抖,你守静无为,心平气和乐悠悠,信息启动护自身,别人攻击不伤身,不争而善胜。不用说话就能应付一切,话说多了,把柄也多
了,别人攻击的目标也多了,少说话更好应付一切。
【不召而自来,纟单然而善谋】:信息通了,该来帮助你的人,不须召唤他就会自动走来,自然会运筹谋划,处理好一切事情。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对坏人、恶人来讲,他们所做的一切坏事,难逃人民的法网,好像天网密布,网虽稀疏但不会漏掉一个。
第三十四课 之 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一、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之大道像什么样子呢?犹如张开的弓,把弓拉开后,旋转一百八十度,形成的物体就是天道的形象。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太高了就放低一点,有的人把自己看得很高,老子天下第一,道有什么了不起,还不如我想的那么大,这种狂妄自大的人,就应该把
眼光放低一点,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太低了就举高一点,有的人很悲观,自认为我做什么都不行,不是修道修德的材料,这种人应该把自己看高一点,要看到自己的
优点。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有多余的就拿点出来,由于没有私心,自愿把多余的拿出来帮助别人;不足的就补点,有的人在关键时刻,确实需要帮助的,就要给予无私的援助。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天之大道,把有多余的拿出来补给不足的。
二、人道损不足,给有余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理就不是这样,要不足的拿出来给有余的。如旧社会,要没有钱的工人,把钱拿出来给有钱的资本家。要没有钱的农民,把钱拿出来给有钱的地主。
三、修道修德的人,有余奉人民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愿意把有余的拿出来给天下人民呢?一般人是做不到的,特别是地主、资本家,他们的钱越多越想多,最好一毛不拔。唯有修道修德的人做得到。
四、圣贤之人,无私欲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圣人,做了好事,并不自以为了不起,帮助别人成功了而不自居,不居功骄傲。圣贤没有什么欲望,所以都做得很好。
第三十五课 盈 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一、事物要长期保持不变,这是不可能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保持盈余,如你的收入,除去日常生活开支,还有剩余,这已经不错了。
【揣而棁之,不可长保】:揣摩之后而高兴,比那有钱的大款来说还差得很远,但比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人,那又好多了,这样是不可能
长期保持的。到一定时候,可能遇到意外事件或生病,又要超支或欠债;有时可能增加工资和奖金,收入又多了,所以要保持一种固定不变的状况是不可能的。
二、金玉太多,难守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银财宝太多了,人家就要向你借,借不到就想法偷,偷不到就要抢。你只有千方百计地防,什么防盗门、保险箱、保镖人,这些只防一时,最终还是不可能守得住。
三、富了不骄,长富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有的人由穷变富后就骄傲,把原来的穷朋友都抛弃了,遇到困难无人帮助,又由富变穷,这是咎由自取。
【功遂身退,天之道】:无论做任何事情,大功告成就要隐退,不要去争功享受,否则将招致杀身之祸,这就是天道。
第三十六课 太 上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事言,功成是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一、太上老君信息通大道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老君。【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第六十七课《不见》)上面白不白,下面黑不黑,这就是道的形象。上面白不白这就是太上,下面黑不黑就是老君,下面的事情他知道,各银河系、恒星系、星球体的情况,通过信息他都知道。
二、太上三番五次去救灾
【其次,亲而誉之】:太上知道哪个星球体发生了灾害,然后,亲自去救灾、慰问。
【再次,畏之】:二次,再去的时候,太上老君突然出现在面前,人家突然看见了,心里有些恐惧、害怕。
【再次,侮之】:三次,也就是三番五次地去慰问,治病疗伤,别人就提出过高要求,满足不了就骂人,别人就欺侮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彼此不够信任,遇到灾害,太上救了你,满足不了过分要求就不信任,这是由于信任不够产生的。
【悠兮其事言,功成是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对有些事情的说法感到忧虑,例如,你道大应该给我点嘛,把治病功能教给我不更好吗?大功告成是一件遂心的事,该救的人都救了,百姓都说我很随便。
第三十七课 为 大
大道汜兮其可。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矣。以其终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一、大道似流水
【大道汜兮其可,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大道如汜水那样长流可以吗?太上老君出生于河南鹿邑县,旁边有一条汜水河,大道信息如河水长流不息,万物靠它生长而不推辞。
【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成功后而名不归己有,万物都生长繁荣了,而成绩不归为自己所有,依靠它滋养了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自己不愿意当主人。
二、伟大人物的形成
【常无欲,可名于小矣】:经常不存在私欲,没有私心和欲望,可是对名誉看得很轻,不为名利去争斗。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矣】:万物都来归顺而不愿意当主人,有的是慕名而来,可是名声太大了。
【以其终不自为大,能成其大】:名传出去了,这时要始终不自高自大,所以就能成为最伟大的人了。
第三十八课 不 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一、人道四自路难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四自不除,如脚跛了站不起来,即使站起来了,也不平衡;跨跃的不算走路,这不能长期坚持。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人总是看自己的优点多,找别人的缺点,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主观认为做得都对,别人认为都是错的。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别人种的树长大了,你自作主张去帮别人砍伐了,别人不但不感谢你,反而找你打官司,要求赔偿,所以自己砍伐的没有功,反而有罪。自矜的不会长久,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脱离群众,没有人支持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修道修德四自是包袱
【其在道也】:主要在于大道。从人道来讲,四自还勉强说得过去,对修道来讲,它就是障碍、包袱。
【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叫做吃多了难行走,四自丢不掉,修道修德好像吃多了胀得要命,修也修不动、无长进,这种东西很厌恶,我们修道修德的人必须下定决心,丢掉人道四自的包袱,轻装前进,所以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第三十九课 为 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戏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一、有为取天下难矣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想打仗来夺取天下,这是人道争斗的必然,争斗的最高形式,就是战争,在战场上争个你死我活,我看那是不行的,原因何在呢?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天下的意愿,即天下人民都爱好和平,希望安居乐业,反对战争,这是不可违背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违背了天下人民的意愿,招致人民的反抗,所以就要失败;固执的人就会失去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做任何事情,机会到了就要抓紧实现,固执或犹豫不决就会失去机会。
二、人对事物的取舍,各有所好
【故物或行或随】:所以任何一件事情的取舍,你必须有个明确的态度,不能脚踏两只船,否则将一事无成。
【或戏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或游戏或吹风,可选择其一,或争强好胜,或不争强好胜,或失败或隳落,或失败为成功之母。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所以圣人去掉过头的,去掉奢侈的,不铺张浪费,去掉多余的。
第四十课 抱 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一、事物的两面性
【曲则全,枉则直】:曲线就能还原,因为地球是圆的,只有走曲线才能走还原,从东半球开始,绕过西半球,最后返回原地;枉是一种画直线的工具,有枉就能画直线。
【洼则盈,敝则新】:洼地水就能装满,水往低处流嘛,凸地就没有水;不用旧的就只能用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少则得,多则惑】:少就可以自己获得,如果收入少,自己得了别人也没有意见;如果收入多了,如何分配?谁多得,谁少得,分配不均,争斗不停,所以多了反而迷惑了。
二、圣人以四不自为学习模式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以圣人只取其一,也就是取最好的一种,作为天下人学习的模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己夸自己的是明白人,你做了好事,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时候人家自然会夸奖你;不自以为是的是聪明人,做任何事都不要自作聪明,多听听群众意见,这样才不会犯主观、片面的错误。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别人要你做的事所以有功,不是自充能干,而是别人请你去帮他做事,所以有功,别人就感谢你;不自命不凡的故能当官长,你能谦虚谨慎,虚心处下,在需要的时候,大家都推举你当官长。
三、不争胜,曲全存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唯一的是不与人争斗,大脑无为,忍而不争,心静信息自然会调整,所以天下人没有能战胜他的。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古人所说的委曲求全的人,有没有呢?这不是假话,确实存在,修道修德的人必须做到委曲求全,这全都是真的。
第四十一课 无 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一、为、事、味、多少,抱怨以德
【为
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切行为都要无为,一切行为都不要通过大脑来指挥,而是通过信息来指挥。做任何事都要无事,做任何事都不能完全想好了再做,这很
容易造成主观反客观,招致事业的失败;做事必须顺其自然,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主,没有主观意识的框框,主观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万事皆如意。吃任何东
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要知其味心计费,符合口味饱食赘,不合口味多浪费。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管它大或小、多或少,不要斤斤计较,全都应该以德去报答。
二、人道对难、易,大、小的态度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人道的核心就是自私自利,做事总是推掉困难贪图容易,把难做的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做;只做大事不愿做小事,做小事就是大材小用,结果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三、圣人对难、易,大、小的态度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但天下困难之事,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由容易的事累积起来的,累积多了就形成了难事,要解决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容易的事做完了,难事也成功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大事业,如过去改朝换代,做开国皇帝,起初也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小事做多了,大事也就完成了,所以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小事,把小事做完了,大事也做成了,所以能够做成大事。
四、待人接物之道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对随便许诺的人不可轻信,轻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做起来必然困难多,有的人往往是在所谓的小事上犯错误或失败,就是这个缘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所以圣人把困难看得更多,遇到任何困难都有办法去克服、战胜它,终究困难不多。
第四十二课 不 知
知之不知,上。不知知之,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一、知而不知,好
【知之不知,上】:知道的并不说自己知道,不到处去吹嘘自己,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这是最好的。
二、不知而知,病
【不知知之,病】:自己不知道硬说知道,有的人知道一点表面现象或根本不知道,到处去吹嘘,真是半罐水响叮当,称天上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这实际是病,是吹牛的毛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唯一的是知道这是一种病,只有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毛病,下决心去改正它,所以他就不会犯这种病了。
三、圣人不病的原因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没有这种病,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一种病。自己不知道,还要到处去吹嘘,这种虚伪表现自己的手段,圣人是不会做的,所以才不会犯这种病。
第四十三课 易 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
之自然,而不敢为。
一、自然规律不可违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在平安时期容易保持,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长期坚持下去,不致半途而废;事情未发生之前易于谋划,好事会做得更好,坏事通过谋划之后,就可以避免其发生或减少其损失。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脆弱的东西容易摔坏,如瓷器、玻璃等脆性材料做成的东西,很容易破碎;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如绣花针掉在地下就很难找到,一根长棍子掉了,很容易找到。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出事之前就要预计到它的发展,如哥们要你帮忙去打架,可能把别人打伤、打死,考虑到它的恶劣后果,就可婉言拒绝;未乱之前就要着手治理,乱子没有闹起来就治理好了,这样就不会造成损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的大树,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合抱的参天大树,都是从很小的树苗生长起来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是数字中最大的,九层高台,也就是最高的台子,也是由泥土堆成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走千里,都是一步一步地走到的,过去都是走路,现在可以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但它总离不开公路、铁路、航线,从起点依次走到终点。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不按这个做的就要失败,违背了自然规律,什么也做不成功;固执的也会失去机会,机会来了,不能犹豫不前,一旦失去了就是自找苦头。
二、圣人对待自然的态度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圣人,不勉强作任何事情,一切顺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不会失败;对任何事物都不固执,不带主观意愿就不固执己见,客观发生了变化,主观也随客观改变,这样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故无任何损失。
三、人对待自然的态度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人民所从事的事业,都是按自己想好了的一套办法去做,遇到很大困难时,也就是说主观与客观发生极大矛盾的时候,仍然用主观的办法,拼命地去干,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怎样才不会失败呢?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这样就不会失败了。
四、圣人回归自然的途径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所以圣人的欲望就是不欲,圣人要把最后一点欲望也要消除,消除欲望的最好办法,是不看重难于得到的物品,货物是由钱买来的,不看重钱财是消除欲望的关键。
五、人回归自然的途径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学是从不学开始的,你没有修过道德,所以要学习,修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恢复大家的全部过失,也就是恢复人道的过失,自私自利,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把人道的过失全都暴露出来,看你是否有决心抛弃它。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坚决抛弃对万事万物的人道处理方法,辅助万物自然成长,决心对万事万物的处理,符合自然法则,符合道德的要求。具体地
说,就是要符合《道德经》的要求,这样你的道德水平就提高了,脱离人道的范畴,进入圣贤的范畴,道德就会帮你逐步实现这一目的,最后功劳不归自已所有。
第四十四课 其 政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恶。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一、其政其民的关系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掌权的闷闷不乐,掌权的为什么会闷闷不乐呢?他随时随地考虑到人民的疾苦,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清正廉洁,勤俭治国,所以就闷闷不乐;人民的负担减轻了,收入增加,生活就富裕了,有酒有肉吃得很好,有的人就喝得酩酊大醉。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当政的不断检查,如秦始皇修长城,派军队监督老百姓修,不修就要你的命,慢一点鞭子就打来了;但人民始终不断缺席,你有政策,他有对策,借故肚子疼、头疼,请病假休息、磨洋工。
二、祸兮福兮之迷
【祸
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坏事中也包含了好事,我们去做一件工作,结果失败了,这是一件坏事,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好的因素,我们利用好的因素,把失败变成
了成功之母;好事中也包含着坏事,我们办喜事或工作成功了,这是一件好事,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坏的因素,太高兴了,高血压等病一发,甚至于送了命。
【孰知其极,其无正】:谁知道它的终极呢?坏事中包含的好事,好事中包含的坏事,各占几成呢?你说得清楚吗,这是变化的,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所以没有正确的答案。
【正复为奇,善复为恶】:好事坏事各占几成呢?这是说不清楚的,但它有个趋势是可以说的,正过头就为奇,好事做过头了就变成坏事,善过头就变为恶。你做善事,见人就帮,坏人、恶人你帮他们养好了,他杀人放火,坑害别人更有劲了,结果反而做了坏事。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民之所以迷惑,对这些事情不理解,处理不当,已经是很久了。
三、圣人的思维不乱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所以圣人,方寸不乱,也就是大脑思维不乱,以《道德经》为准,符合《道德经》的就做,不符合的就不做。不要想拣便宜,便宜无好货。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直而不弯,做任何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要正直不阿,错了就要敢于承认错误,不要转弯抹角地推客观;光而不亮,我们做事要光明正大,这个光不耀眼,不要使别人看不惯、很讨厌,要使别人看到很喜欢。
第四十五课 知 美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知美知善,适得其反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大家都知道美,突然有人做了一件好事,感到希奇,大家都赞美它,说明这时恶习已太重,对恶习已见惯不惊了,突然出现一件好事,所以大家都感到惊奇。
【皆知善为善,斯不善已】: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有人做了一件善事,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夸在嘴里,这说明早已没有善了,由于大家都不做善事了,突然发现了一件善事,都很高兴。
二、万物之间是矛盾互存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所以有无是相互产生的,有离不开无,无中生有,有是由无产生出来的;有不能产生无,只能弃有归无,把有形、有数的东西抛弃或
破坏了,就回归于无了。难易是互相成立的,有易就有难,易积累多了,就变成难了,把容易的事做完了,那么难题也就解决了。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长短是比较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你说一万里路长吗?对成百、上千里路来讲,它是最长的,但对几万、几十万里路来讲,它
又是最短的,所以没有比较就不能说它是长或是短;高下是在倾斜中产生的,例如电线杆,立正了上端最高,倾斜后上端就低了,再倾斜再低,以至于到零或负数。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声是互相交融的,我们说话、唱歌,都是把音和声融合在一起的;前后是互相跟随在一起的,而且也是互相转换的,例如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如果向后转走,我又在前面,你又变成后面了。
三、圣人对待矛盾的办法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根据事物矛盾的发展,顺其自然来处理,事事皆成功;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做个榜样给别人看。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帮助万事万物生长繁荣,而不去破坏它们,万物生长了,功劳不归自己所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做了而不自恃,为万物生长做了很多工作,绝不要自以为了不起;成功了而不自居,别人有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你帮他克服了困难,大功告成了,绝不要居功骄傲。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唯一的是不居功,虽然为万物生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功劳不归自己所有,这样就不会骄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那么你得到的东西就不会失去。
第四十六课 柔 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一、人、物生死的规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生下来就是柔弱的,刚生下来的小孩,全身都很柔软,但长得很快,从儿童、青年、壮年、老年到死亡,死后就变得非常坚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万物草木生长时很柔脆,春天花草树木,长出的嫩芽非常柔弱,而且很脆,一碰就断了,但生命力很强,一天一个样,秋天死后就变成了枯黄。
二、强弱与生死的关系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坚强的就是要死亡的,通过人和万物的生死说明了,弱者生,强者死,越坚强越接近死亡,柔弱的就是生长的,生命力特强。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所以兵强的打败仗,历史上很多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如火烧赤壁;木强则作器皿,树木长大了,就要被砍伐,造房子、做家具等。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的走下坡路,走到最高处不能再上了,所以只能往下走;柔弱的走上坡路,不能再下,只能往上走。
第四十七课 於 水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后,是谓社稷王。受国不强,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一、柔弱胜刚强,人道反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它是无孔不入,塑料袋装水,其形状变化无穷,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如利用水的压力采煤、加工产品等。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水的这种功能,其它任何物体都不能代替,这说明了,弱的能战胜强的,柔能克刚,柔弱的能战胜刚强,如滴水穿石等自然现象。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的人都知道,弱的能战胜强的,柔能克刚,但实际上都做不到,因为大家都按人道办事,弱肉强食,强的把弱的吃掉,钢刀能砍断柔绳;如果按照自然规律就做得到,也就是按道的要求就能以柔克刚。
二、圣人处事顺自然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后,是谓社稷王】:所以圣人说受国家委托之后,把这个国家交给你管理,你就是社稷之王。
【受国不强,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委托的国家不强,你就是天下之主。人道是正确的话,实际上是错误的,不符合道德的要求。
第四十八课 至 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一、至柔驰骋于至坚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的东西,是水吗?不是,因为很多的东西,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比水更柔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道,它可以在坚硬的东西中间奔驰,比如钢铁很硬,它可以在晶格之间奔驰。
【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出去的时候看不见,顺其自然就出去了,进来的时候又摸不着,没有任何感觉。
二、无为之益,亲身去体会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我之所以知道无为的益处,不是言语的教育,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提高道德水平,方知无为之益。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为的裨益,是在去掉主观意识的情况下,清静自然地去做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会圆满完成,用人道完不成的事,用道德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法,就一定做得很好,但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道德水平很高的人才能做到,这是天下很少见的。
第四十九课 含 德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不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不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一、德厚可护身,毒蛇猛兽伤不了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包含的德很厚,就是说德修得很好了。【道生之,德畜之】。(第七十二课《生之》)德积蓄多了就可以产生道,他就好象道的赤子一样。
【蜂虿虺蛇不螯,猛兽不据】:过去修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进山修炼,修的德很厚,身体周围就产生一种能量场,所以蜂虿虺蛇都不能伤害他,猛兽也不怕,豺狼虎豹也伤害不了他。
【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不固】:攫鸟也无可奈何,猛禽也不能伤害他。因为他的筋骨柔弱而不固定,你在这里抓,他在那里,所以毒蛇、猛兽都伤害不了他。
二、精、和、常之益吉祥
【未知牝牡之合而不作,精之至】:如果牝牡不相配合,万物就不会产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六十二课《生一》)万物都是由阴阳产生的,气冲阴阳而调和。牝牡就是阴阳,道生万物就是把阴阳结合在一起,然后定型成各种物体,这是形成万物的精华所在。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整天嚎叫而不说话,这是什么呢?你站在海边,海水整天哗啦、哗啦地嚎叫,它不会说话,这是自然生态没有被破坏,人们不去破坏自然,这是和平的标志。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道和平的叫做常,我们应该知道,自然生态平衡是不能破坏的,应该爱护它,这是人人都应懂得的常识,知道这种常识的人,才算是明白人。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不破坏自然,有益于人们的生存,这就叫吉祥;工作遇到困难时,下定决心去克服困难,这时心里发出气体的叫坚强。
三、生、老、病、死,这就是不道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任何物体壮大后就要衰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万物都是自生自灭的,自己生长自己消灭,人生人、猫生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都是自己生长、壮大、衰老、病死,这就是不道,这种不道早已存在,各物种一开始产生的时候就存在了。
第五十课 歙 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修炼微明之法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在吸气之前,要想多吸气,必须加强肺活量的练习,增强肺部张力,深呼吸的容量就很大。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要把自己变成弱者,不自私自利,为人处下,但又不至于被淘汰,必须做到坚强有力,人道减弱了,道德的能量加强了,别人要吃掉你,吃不了。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要废弃的东西,不能靠行政命令的办法,宣布作废了事,这样会遭到不了解情况人的反对;必须先使它很兴盛,让大家都认识到它是错误的,自然就会抛弃它。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想要获得那种东西,必须先将自己的心献给他。公司老板要你做的事,你必须全心全意地完成,他相信你,就会把想要的东西给你,这就叫做微明。
二、弱胜强,必须鱼不离水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柔弱的要战胜刚强,必须修道修德,道似水,修道修德的人似鱼,鱼不能脱离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弱之胜强。国家的武器不能拿来向人民示威。
第五十一课 大 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象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一、成、象用无穷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如果把大成开个口,一个圆圈是大成,圈内阴阳分开白与黑,一分为二明显分界开了口,阴阳鱼形成是太极,这时道德的知识随用随到勿需求。
【大象若冲,其用不穷】:把大象冲开了,大象就是通道,走出通道就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知识更多了,用时就无穷无尽。
二、成、象变化多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就好像使最直的东西屈服,也就是直的可变弯,弯的也可拉直;最精巧的东西变得很笨拙,笨拙的东西也可变精巧,这说明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两人辩论时,越辩越激烈,把大辩论变成了呐喊,一个急躁大喊大叫,一个静坐慢慢说,表面看急躁的人胜过冷静的人,实际上是清静的人胜过热闹的人,所以清静就能使天下人走上正道。
第五十二课 佳 兵
夫
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者,是乐杀
人。夫乐杀人,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一、封建军队的本性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最好的军队,是不吉祥的东西。是指封建社会的军队,都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欺压老百姓,人民见了军队就跑,这叫逃兵荒,你不跑就被抓去当兵、服劳役、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骂等,所以人民就害怕封建军队。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因为封建军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残酷地镇压人民,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任何东西都厌恶它,所以修道修德的人是不取的。
二、左右论大小,分优劣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过去皇帝上朝时,左边是文臣,右边是武将。君子之位贵在于左,君子动口不动手,左边为大;武将的位置则在右,他要杀人,要强占邻国领土,所以不好、为小。
三、封建时期,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兵者,不祥之器】:旧社会当兵的,也是欺压百姓的人,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不给你讲道理,你不听他就拳打脚踢,所以老百姓怕见到兵,把他看成是不吉祥的人。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旧社会的兵,不是当君子的材料,要他动口不动手,那是办不到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非要利用军队保卫国家安全时,才能使用他。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把军队看淡一些为好,要爱好和平,使人民安居乐业,不要经常想到打仗,打了胜仗也不是美事。
四、以和为贵,战争民遭殃
【而美者,是乐杀人】:过去战争的美,美在那里呢?美就美在乐于杀人,杀的人越多越好,这说明你越勇敢,还要受到嘉奖,成为战斗英雄,出人头地。
【夫乐杀人,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乐于杀人的人,他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历史上很多乐于杀人的人,见人就杀,其结果怎样呢?最后还不是自取灭亡。
五、左右辨吉凶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吉利的事在左,善事、喜事都放在左边;凶杀之事在右,凶事、丧事都放在右边。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过去元帅府里都是当兵的,偏将军只是出谋划策,没有生杀大权,所以偏将军的位置在左边;上将军位于右边,因为上将军有生杀大权,这个人是杀或不杀,这一仗是打或不打,都是由上将军说了算,所以用丧礼来对待他。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历史上一场大的战争打下来,杀的人太多,尸骨遍野,血流成河,死伤惨重。令人目不忍睹,所以只有用悲哀来祭奠他们。
【战胜,以丧礼处之】:打了胜仗,这就说明你杀人最多,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你还是排在右边,仍用丧礼来处理。
第五十三课 大 国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一、万物都是牝牡相交,传宗接代
【天下之牝,天下之交】:天下万物都是自生自灭的,要自己生长,那么天下的雄性,必须与天下的雌性相交配,只有这样各物种才能做到不断地繁殖生长,传宗接代。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动物都是牝守住牡,结果牝经常以静胜牡,以清静作为低下,所以处下反而取胜。
二、大国以取,小国而取
【大国者下流。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大国处于下流,大国愿意处下,小国就愿意归顺于你,这样就能长期保持大国地位;故大国占领小国,它要以强凌弱,必须派军队去强占,也可取得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小国服从大国,你要占领也可以,我们缺吃少穿,生产也没有搞好,你得帮我们把生产搞好,拿吃的穿的来,这样就可得利于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所以处下就可以取得,大国对小国客气些,多帮助些,就可得到小国的支持,小国在下面也可以获益。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大国不过兼并后想把人当成奴隶,把小国人民当成牛马来使用,叫干啥就干啥;小国不过想把人当作人来看待,要求尊重人权,不能当成奴隶、牛马来使用。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大国和小国这两者,只要大国愿意处下,小国愿意服从大国,各自都能使自己欲望得到满足,这两者大国处下最好。
第五十四课 不 武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一、人之四善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于当士兵的不尚武,会当兵的不去学习那些杀人的技术,这样可以少杀人或不杀人;善于打仗的不乱杀,必须杀的才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给以正面冲突,首先避开敌人的锐气,把它拖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出奇兵制胜;善于用人的会处下,没有官架子,整天都和群众在一起,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用其长,人清爽,事半功倍效率长。
二、人之三谓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这就叫做不争之德,做到上面四善,就做到了不争之德;也是用人得当,能扬长避短地用人,大家都很高兴,效率必大增;这就叫做天人配合适宜,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结合在一起,事事皆如意。
第五十五课 用 兵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争,哀者胜。
一、用兵要行无行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用兵时有句话,我不应该主动进攻而应防御为主。主动进攻就失去了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人民和士兵就不会支持你,很可能打败仗;如果以防御为主,就可得到人民和士兵的支持,还可避开敌人的锐气,不打消耗仗,以逸待劳,出奇制胜。
【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不敢进攻而招致失败,进攻目标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容易遭到攻击而失败。这就叫做要进必先不进,以守为攻,这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二、防御有成,有兵不见兵
【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要打你不好举手臂,防御到敌人找不到你在哪里,要打你从何下手呢?无处下手嘛!要抓你又见不着军队,不知道你在何处,没有
办法抓。扔武器又不知道敌人在哪里,到处都找不到敌人,又累、又饿、精疲力竭,想扔武器投降,不知道武器扔到哪里,防御到这种程度,必胜无疑。
三、胜不骄,败不馁常胜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丧吾宝】:最大的祸害莫过于忽视敌人,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胜不骄,败不馁这是常胜将军的法宝,绝不可抛弃。
【故抗兵相争,哀者胜】:所以对抗的军队相互争战,过去两军开战,必须先摆好阵式,然后才兵对兵、将对将地厮杀,一般是悲观一方胜,悲观一方把困难估计得多些,准备得充分些,所以打胜仗。
第五十六课 佐 人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己,不以强取,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一、以道辅佐国王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宰相或大臣以道德来辅佐国王,关键是不要以军队称强于天下,所有的事都好办,通过谈判,和平地解决问题,不要动不动就出兵镇压或打仗,关上解决问题的大门,这样所有的事都不好办了。
二、不道则以兵强天下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旧社会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都逃跑了,田地没有人去耕种,全都荒废了,杂草、荆棘丛生。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军过后,必有荒年,军队走了之后,老百姓回来,因为田地没有耕种,首先是没有吃的,闹饥荒,然后是瘟疫流行,饿不死,病也得病死。
【善者果而己,不以强取】:善人能够保住自己,因为善人不会去跟别人争抢吃的、用的,任何事都不强迫夺取,所以能够保住自己。
三、以道佐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结果也不夸大,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我们决不能夸大,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致引起讨伐、争吵。
【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帮助朋友化解了矛盾,又和好如初,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功劳不能归于自己,所以终究没有什么好骄傲的;有时候朋友
之间的矛盾太深,自己也尽了最大努力,但始终调解不好,出现这种后果,也是不得已的;总而言之,要以道佐人,要谦虚谨慎,虚心处下,决不要逞强好胜。
四、不道,人老衰早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壮大后就要变老,这就叫做不道,修道修德的人慢慢变老,可减缓衰老,这是长生之道,不修道修德衰老得早,这种不道早就是这样。
第五十七课 轻 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宴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一、修身与修心的关系
【重
为轻根,静为躁君】:轻的根源在重,身与心孰重孰轻呢?当然是身重心轻,心是扎在身体上的,所以心的根源就在身。王之不静则为躁君,心不静就很烦躁,解决
的办法:一是找点高兴的事来做,听听音乐或唱唱歌,放松自己,慢慢地静下来;二是强迫自己静下来,心里烦就捶胸顿足,这样越要静越不会静,强迫静就是对静
有为,结果适得其反,成为躁君。
二、所谓圣人,做事不仁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所谓的圣人,不好好修道修德,却摆出个修得很好的架子,整天行走都离不开车马,怕吃苦走路。
【虽有荣观,宴处超然】:虽有荣誉可以观赏,来去有人接送、献花,荣耀至极,参加特殊的宴会,有超出凡人之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奈何不了万乘之君,你花天酒地去玩,也管不了君主,使天下人轻视己身。
三、躁君失根本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轻视就失去了根本,天下人都轻视你,根基就不稳了,再一烦躁就会失掉君主。
第五十八课 无 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一、无名的道,莫能臣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经常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它是不断变化的,名字也是不断改变的。朴树是一种带刺的灌木,它虽然很小,但天下没有那个能使他称臣。
二、道与天、地、人、物的关系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静,能保持修道修德,不去破坏自然,万物也必然修道,它们修好了,就将自然做你的宾客。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也能和睦相处,天是阳,地是阴,天空缺阴,地补阴,地球缺阳,天补阳,阴阳相合甘露降落,风调雨顺万物长。
【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甘露,人民没有办法向它下令,要它什么时候下就下,要停就停,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这么均匀分布,人工造雨也不可能这么均匀。
三、天地相合,万物并作
【始制有名】:天地相合,甘露降落,人杰地灵,万物丛生,必须分别命名,方能辨认,从此开始有了名称。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万物既然都有了名字,那么也将适可而止,不能继续不断地生新物种,否则,各物种就没有生存空间了,知道这个终极,所以已有的各物种就不应该停顿其发展。
四、道生万物,万物敬母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譬如大道之行于天下,也就是大道在天下推行时,万物都修道敬母,形势喜人,犹如山川河谷归于江海,势不可挡。
第五十九课 小 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一、治大国如炒菜一样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治理大国如像炒菜一样,真这么简单吗?有的几个人的小家庭就治不好,天天吵架、打架,甚至于离婚,何况是治理一个国家
呢!关键是把道遍布天下,大家都按《道德经》来做,有利让别人,把有多余的给别人,人人都这样做,这个国家就好治了,如炒菜一样简单。
二、分清坏人和好人,就是鬼与神
【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道德经》遍布天下后,大家的道德水平提高了,就能分清鬼与神,即坏人和好人,不是鬼不想作神,也不是坏人不想改做好人,因为神(好人)不伤害人民,坏人的本性就是要害人,所以改起来很困难。
三、神与圣相帮,德归焉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也不是说神就不伤人,圣人也不会伤害人民。圣人处上而民不重,他地位虽高,随时想到减轻人民的负担,处前而民不害,灾害来了站在前面保护人民。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他们两者也不相互伤害,所以德就交与该国,这个国家的德就很丰富。
第六十课 有 知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一、大道推行,无捷径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使我煞有介事地知道,修道修德的人多了,总有一天,必须推行大道。
【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在施行中唯一的问题是畏惧,大量的人道问题,涌现出来,一时很难解决。大道刚开始推行时,人民很喜欢走捷径,想一步登天,很快就修成大道。
二、盗夸,不是修道修德
【朝甚除,服文彩】:甚至于早上也不练,这时睡觉最舒服,不如多睡一会儿;只想穿好的,穿件好衣服,在镜子面前可以照半天。
【带利剑,厌饮食】:耀武扬威,总以为自己了不起,高人一等;饮食差点儿也不吃,专门吃好的,大吃大喝,花天酒地。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道夸非道也哉】:钱财货物都有剩余,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这就叫做夸耀盗贼,实际上是强盗逻辑。夸耀盗贼不是修道修德,所以修道修德的人必须彻底抛弃它。
第六十一课 常 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一、万物自生自灭,为天下之自然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各物种都是:知道公的,守住母的,为天下之自然。【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第五十三课《大国》)天下的雄性,与天下的雌性相交配,牝经常以静胜牡,以清静作为低下。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公的守住母的,这种自然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男女之德,男女在一起是不可分开的,归根到底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只有这样各物种才能不断地延续下去,老的死亡,新生的接替,自己生长,自己消灭,反复不绝。
二、万物不纯,白中有黑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道白色的物质,其中包含着黑色的杂质,这是天下物质结构的一种模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天下物质不绝对纯,这种模式,这是一种不散的德,也就是一种分不开的德,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绝对的纯,哪怕达到百分
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也包含了百分之零点零零一的杂质,但它不影响大局,最终融为一色。如金子里包含有黑色的杂质,但它仍为金黄色。
三、市场繁荣,谷受辱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道市场的繁荣,是因为五谷丰收了,都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守其耻辱而繁荣起来的,尤其是稻谷的皮,扒了一层又一层,受辱最深的就是天下的稻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天下的稻谷丰收了,人民有了吃的,生活就富裕了,这是一种富足的德,但绝不能铺张浪费,最后归根于朴实,还是要过俭朴的生活。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人民生活都很朴实,这种纯朴之气散开,圣人吸收了,就有了精神,所以再大的制度都无法割开,修道修德必须俭朴,这两者绝不能分割。
第六十二课 生 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一、道生物:一阳、二阴、三阴阳合
【道生一,一生二】:道生一个无极,道是能量的集合而产生出来的,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独自运行而不改变,道是无边无际、浩瀚无比的。在一个无极的道的范围内,圈定一个有限范围,然后把圈内的阴阳分开,一分为二形成阴阳鱼,这就是太极。
【二生三,三生万物】:两仪生天地人三才,两仪就是太极,太极阳鱼眼睛就是通道,送出来的阳离子,集聚在一起就形成了恒星。在每一个恒星周围,喷散出来的阳离子,就是恒星的保护层,再掺入一些带色素的阴离子,这就是天,按颜色来分辨。
太极阴鱼眼睛通道,送出来的阴离子,集聚在一起,由于运动摩擦力大、热度高就燃烧,形成火球,按五行生克的作用,水克火,火熄灭后表面结成硬壳,这就是地。
在地球表面上,由于气温适宜,太极阴阳通道,送出来的阴阳离子,按五行相生相克的作用,万物就随之而产生了,万物中最灵性的就是人,所以人为万物之灵。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是由阴阳结合而产生的,按照各物种的依存关系,组成一个自然的生态平衡系统,每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按五行相生相克的作用,来控制各物种的数量,以保持相对稳定,气冲阴阳而调和,动作更灵活。
二、万物都是益损交替,生存着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人最厌恶的,也就是人最讨厌的、最害怕的、最忌讳的,就是孤寡病死。但侯王却不怕,以它作为自己的称呼,称自己为孤王、寡人,好象自己吃了亏、受了损,实际上他受益最大,当了皇帝嘛。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些事情要先损而后才有益,即先苦后甜,有的人生下来就吃苦头,挨饥受饿,长大后经商赚了钱,发了财,生活就改善了;
有的是先受益而后受损,有的人生在贵族家庭,生下来就受益,吃喝玩乐用之不竭,长大后不务正业,花天酒地,一贫如洗,吃不饱,穿不暖,苦不堪言。
三、人要受教育,方知益损之妙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人之所以要受教育,是因为不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在益损的反复交替中生存。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增强受益的强度,多受益,减少受损的程度,少受损,所以我也要受教育。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盗不得好死,我将作为他们的教父。这就说明:坏人通过教育可以改好,好人受不良影响也可以变坏,所以万事万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变化着的。
第六十三课 混 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道之唯物,运行自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物体混合而成,道是由阴、阳离子生太极,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演变生万物,万物变化色、声、味俱出。它产生于天地之前,即天地都是由道产生的。
【寂兮寞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寂寞地生存着,道就是宇宙,只有它一个,够孤独、寂寞的嘛!独自运行而不改变,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断地运动,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
二、道之有名,亦无名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为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之母,其形状又是不断变化的。【是谓无状之状,无物
之象,是谓惚恍】。(第六十七课《不见》)这就叫做无形状的形状,没有东西的形象,这就是惚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无法命名,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道无边无际,浩瀚无比,所以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大到无穷大就看不见了,消逝了,大又可以叫逝。
【逝曰远,远曰反】:为什么会消逝呢?就是离我们太远了,所以也可以说是很远。地球是圆的,从一个固定的位置,一直往前走,从东半球绕过西半球,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所以道又可以叫大、叫逝、叫远、叫反等,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
三、域中四大,谁最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所以说道很大,天那么大,实际比天大得多,比地还大,侯王也很大,人中之王嘛!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在这领域中有四个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已经算四大之一了,不要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了,应虚心处下,好好修练,提高道德水平。
四、四大的依从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人效法大地,人是生长在地球上,你一个皇帝或国王,只是你一个国家之王,地球上有一百多个国家,所以再大也不算大;地依法于天,太
阳系中的地球,只是九大行星之一,天的空间还大得很呢,地球只能在天空中的一条轨道上运行,绝不能脱离轨道,所以必须依法于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服从大道,天必须在自己的经纬度范围内运行,不能随意超越,必须服从大道的指挥;大道效法本身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道生自然,保持这种自然,也就是效法了大道本身。
第六十四课 反 者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天下万物自生自灭,是谓不道
【反
者,道之动】:任何事物的反面,都是按大道而运动。【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六课《佐人》)事物壮大后就要变老,这就叫做不道,不道早
就是这样。天下万物都是自己生长,壮大、衰老、死亡,走的是一条不道之路。例如,人要争生存,就要吃掉猪牛羊、鸡犬虾、五谷杂粮等。为了争名利、地位,人
与人也要你争我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弄虚作假,这些都不符合道;它的反面,不争名利、地位,为人处下,不争不斗,对人忠厚老实,诚恳待人,不勾心斗
角,不弄虚作假,这些都是符合道的,乃道之动也。
二、弱者生,强者死
【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都是弱肉强食,弱者被淘汰,强者才能生存,人往高处走,这些都是不符合道的;水往低处流,为人处下,不争强好胜,别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符合道的,乃道之用。
三、天下万物有与无的关系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有形,万物产生出来就有一定的形状、数量、大小,这种有形是产生于无形,它是由无大小、无形状、无数量的道产生出来的。
第六十五课 孔 德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说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一、道是何物,更深入一步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隙中容纳的德,如钢铁晶格之间的孔隙很小,其他物体要进入,这是很困难的。德要进入,就是德高了,道也修好了。【道生之,德畜之】(第七十二课《生之》),道之所以产生,就是积蓄了很多德。所以只有大道才能做得到。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道是由物质混合而成,它是一种什么物体呢?是一恍一惚的物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有时我们静坐下来,背诵《道德经》,忽然一恍,第六感觉,好象看见了人像。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恍惚惚,好象有什么东西,你说清楚吗?又不太清楚,你说不清楚吗?可是又看得见。
二、精气中信物,通信息之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窈茫茫,看到了精气,到一定的时候,就要炼精化气,把液体的精炼化成气体。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精气排除了一切杂物,它是一种纯真之气,真气中有一种信物,这种信物是与道通信息的。
三、道从古至今,万变不离其宗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说众甫】:从古到今,道一产生出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六十三课《混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今天还是叫道,它的名字仍然没有改变,以说服众人之口,如果把名字改了,别人可以说今天没有道了。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我为什么会知道众人会这样说呢,这是自然的,也是这样理解的。
第六十六课 道 冲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进入道门,用不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到一定时候道门就被冲开了,道的知识库也打开了,你进入道门后,这些知识就可以运用,用多少有多少,它始终是
不自满的,也是用之不竭的。道生万物,所以万事万物的起源、生长、发展的全部知识都归宗于道,所以道的渊博知识是万物的祖宗。
二、道的能量,无限大
【挫其锐,解其纷】:它并不锐利,不象有些东西,有棱有角,可碰得头破血流。道没有棱角,碰碰也没有关系;它能调解纷争,家庭或朋友发生了纠纷,《道德经》教我们忍让、处下、不争,自然解纠纷。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综合各种光色,需要什么光色,它就能调配出来;混同所有的尘埃,光色中需要什么尘埃,它就混入什么尘埃;这样就可组成精湛的形象,有时存在,有时又不存在。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这精湛的形象,它是谁的儿子,好象在黄帝之前就存在。
第六十七课 不 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一、道的表现形式:夷、希、微
【视之不见,名曰夷】:想看是看不见的,带着个人欲望,越想看见什么越是看不见,无私欲,无为还可能看得见,这叫做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要听也听不着,你专门想听见什么,结果什么也听不见,不想听见,有时反而听得见,这就是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要想抓是抓不到手的,越抓不到手越用劲去抓,结果抓得满头大汗,还是两手空空;只有大脑无为,顺其自然,不抓而抓之,无为而为之,就叫微。
二、夷、希、微合而为一就是道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三种情况,夷、希、微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此三者混合成为一体就是道。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道的形状,你说是圆的也不圆。上面不白,你说上面是白的吗?也不怎么白。下面不黑,下面是黑的吗?也不怎么黑。道是一个上面白不白,下面黑不黑,似圆非圆的物体。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根本无法命名,叫道、叫大、叫逝、叫远、叫什么都可以,实际上是无名,无名就是道;最后又回归于无形,你说它大吗?可以大到无穷大。
三、道是无状之状,无头无尾之象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就叫做无形状的形状,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它是不断变化着的形状,有的只是一个瞬时形状,这一瞬间是这个样,另一瞬间又变成另一个样;它是没有东西的形象,精湛的形象似存非存,你去抓又抓不着,这就是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迎面过去看不到它的头,在对面找不到头在哪里,跟在后面看不见它的尾,在后面又找不到尾巴在哪里,道也是一个无头无尾的物体。
四、执古道,知今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了原始大道,其上不皎,其下不昧,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原始大道的样子,以说明它今天仍然存在。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知道它的古代历史,原始大道是怎样形成的,象什么样子,这就叫做道的纪元。
第六十八课 有 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悦,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悦,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一、道为天下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有个开始,做任何事都有个开头,这个开头,就是该事之母。宇宙的开始就是道,所以道就是天下之母。
二、万物道之子,母子关系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然有了母亲,道为天下母,由道产生的任何物体,都是它的儿子,这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是万物。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既然知道了儿子是谁,万事万物都是道之子,再返回去守住母亲,即万事万物都修道,这就是守住母亲。万物都守母、孝母、敬母,结果母亲就保护你、帮助你、滋养你成长壮大,终生不停。
三、修与不修的差别
【塞其悦,闭其门,终身不勤】:塞住耳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道德经》;关上大门,无事不出门,工作、学习自由出大门;终生不要勤走动,去看别人吵架、打架或打牌等,而工作、学习、帮别人做好事、助人为乐,应该勤走动。
【开其悦,济其事,终身不救】:把门打开,经常跑到外面去看热闹,看打架斗殴之事;专门做自己的家事,从不抽点时间看看《道德经》,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这种人终生没有救药。
四、守母、母帮、母养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修到一定的时候,可能看见一个小亮点,这个亮点叫明点,照着我们身体最薄弱的部分,慢慢地使它增强,最薄弱部分强壮了,身心都健康了。
【用其光,复归其明】:用明点的光,照得心明眼亮,待人接物是好是坏,自然会分别对待,使糊涂人再恢复其聪明。
【无遗身殃,是谓习常】:消除在身体遭殃时的遗迹,例如,上下车不小心把脚碰坏了,留下的遗迹是走路不方便,用它的光,照耀之后就好了,走路也方便了。人吃五谷哪有不生病的呢?把病毒排除就好了,这是一种常事,这就是习以为常。
第六十九课 谷 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一、谷神就是阳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本来人和万物都是由阴阳离子相结合而产生的,人也是阴阳离子结合生触角,触角连接成经络,经络分布成网络。修道修德就可以吸收
阳离子,排除阴离子,这样慢慢地增加阳离子,减少阴离子,结果使阳性大于阴性,最后把少数的阴离子,也转变成阳离子,成为纯阳体,这就是谷神,谷神是长存
的,谷神也就是玄妙的阳神。
二、道就是天地之根,阳神之门
【玄
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玄妙的阳神之门在哪里,也就是阳神进出的门在何处?它就是天地之根连绵不断若亡若存。【无名,天地之始】。
(第一课《道》)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无名就是道,大道之门就是阳神进出之门,要进则进,要出就出,要用道的知识的时候是用不尽的,也就是道开智。
第七十课 一 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一、有车,无之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三十根轮辐组成一个轮毂,当中做一个空孔,就可以做车来用。如果中间不做空孔,就没有什么用,所以最有用的还是这个空孔。
二、有器,无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当中也是空的,拿来作器皿用。例如一个碗,中间是实心的就没有什么用,正因为中间是空的,就可用来吃饭、喝水、装任何东西,很有用。
三、有室,无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窗户造居室,建筑的房屋,中间也是空的,作为寝室之用。如果中间做成实心的,则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用中间的空间,做居室、礼堂、商场等。
四、有是条件,无是有用的空间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故这些东西对我们有利,车轮、器皿、房屋给我们创造了个有利条件;无才是对我们最有用的,车轮的孔,器皿、房屋的空间才是对我们最有用的。
第七十一课 微 妙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一、修德微妙,忍要玄通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时会当兵的,打仗微妙处事玄通,打仗时不乱杀,必须杀的才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为人处事和善,不管男女老少,工农商学兵各种人,他都能和睦相处,人人都夸他好,一般人还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好。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唯一不可认识的,是他能勉强容忍。不管什么人跟他说话做事,他都能满足别人的要求,虽然对有些事情,自己不同意,也能容忍,乐于助人。
二、修德方法,忍之如下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如象冬天过河那样,卷上裤腿,打着赤脚过河,河水冰冷刺骨,疼痛难忍,必须忍得住才能过去;忧虑象怕邻居一样,远亲不
如近邻,亲戚再好,遇到紧急事情帮不上忙,远水救不了近火,邻居关系搞好了,遇到紧急事情一叫就到,问题一下就解决了,所以要象搞好邻居关系那样,虚心处
下不争。
【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严格要求自己容忍,有的人要别人容忍,自己不容忍,有的说我能容忍,你也必须要容忍,这都是不对的。要严格要求自己,
别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做到这些你的德就修好了;涣散时好象冰融化一样,没有棱角,碰到也不割手,也就是说,工作之余不摆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不骄傲
自满。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待人厚道朴实,要诚恳待人,不要弄虚作假,欺骗人家;胸怀宽广若谷,宰相肚内能撑船,什么事情都能容,别人骂
了你,不只是表面不还口,更不能往心里去,绝不能怀恨在心,将来图报复,因为这比当面吵一架更坏,胸怀宽广就是挨了骂,不往心里去,过了就了了,当成没有
发生这件事一样,以后见了骂你的人,照样热情地接待;与士兵混在一起成为污浊,在封建社会里,当兵的就是欺压老百姓,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你作为一个士兵,
必须一起去,但坏事你不做就行了,恶名还是得承受。
三、修德浊以静而清,修道安以动而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在污浊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呢?有的在家中大吃大喝,打牌取乐闹得乌烟瘴气,你能不能安静下来澄清自己呢?谁能在安静时慢慢运动生长呢?安静下来后,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保住这种道的,没有多大欲望,唯有欲望不多,才不会去表现自己,不会吹嘘、夸耀自己,所以才能隐蔽自己不突出。
第七十二课 生 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一、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道生之,德畜之】:道之所以产生,就是积蓄了很多德,没有德就不会产生道,德积蓄到一定的时候,就产生道,道生长到一定的时候,又必须积蓄德,就这样道德交替上升,缺一不可。
【物形之,势成之】:物体的形成,就是气势的形成,没有气势就没有物体。例如,要造一座大厦,它是如何宏伟、壮观、美丽,首先在设计师的脑海里,就必须有这样一个构思,也就是气势,然后把它绘成图纸,交工人建造而成。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万事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看重德的,没有道德万物就无法生存。
二、道德的产生
【道之尊,德之贵】:道之所以被人们尊重,因为道为万物之母,尊敬母亲是理所当然的;德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要求我为人人,而不要人人为我,也就是损己利人。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修道修德不是为了生命,要维持生命,只要解决了衣食住行就可以了,它对衣食住行看得很淡;而是经常处于自然状态,把社会人变成自然人,处于清静无为的状态下。
【故道生之,德畜之】:所以产生了道,积蓄了德。人要生存就必须参加社会工作,待人接物,这就是一个社会人,但在修道修德时,就不要去想个人生活问题,想也没有用,只是想到背诵《道德经》,人就变成了自然人,慢慢地积蓄德,产生道。
三、道德修与不修的结果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顺其自然,无为修之,就会积蓄德产生道,不断地生长发育;停下来就要受到毒害,开始不会有任何毒害,当功能启动后,
它要消耗一定能量,修时自然能量用之不竭,停下来不能吸收自然能量,只能消耗真气,所以就要受到损害;如果不修,只好生养死葬,把人生耗完为止。
五、修玄德之法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道德生长了不据为己有。【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三十四课《之道》)有多余的就拿点出来,不足的就补点,这就是天之大道,把有多余的拿出来补给不足的。帮助别人做了事而不居功。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功成后而不自作主张,不能骄傲自满,老子天下第一,自己说了算,功成后更应该谦虚谨慎,虚心处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就叫做玄妙之德。
第七十三课 绝 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一、什么是圣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对圣人抛弃一切害人的知识,绝不害人,那受益的是谁呢?是对人民百倍有利。【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第三十课《谷王》)。所以圣人,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站在前面而人民不受其害。
二、什么是贤人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对仁慈的人抛弃义气,孙中山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对人人都要爱,必须抛弃哥们义气,只有这样才能做得到博爱,人民就恢复了晚辈对长辈的孝敬,长辈对晚辈的慈善,这样尊老爱幼,人们都能和睦相处。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有绝技的人抛弃个人利益,我们现在搞科学技术和各行业的人,都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别人有困难,大家都乐于帮助,那么盗贼就不存在了,有困难都解决了,谁还愿意去偷呢?
三、圣贤的共性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一是圣人,二、三是贤人,这三种人,文化程度不一定很高,他们每种人都各有专长。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他们素质都很纯朴,私心少欲望也不多。
第七十四课 自 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一、天地人之自然
【希言自然】:人之自然就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有的人只说不做,这是违背自然的空话、假话,我们绝不能这样做。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之自然就是:大风吹不到一上午,最大的风吹一阵又停一阵,它不可能不停地吹一上午,这是自然的;暴雨下不到一整天,倾盆大雨不可能整天下个不停,总是下一阵又停一阵,这也是自然现象。
二、不能借客观原因,反对主观能动性
【孰为此者,天地】:大风吹不到一上午,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谁干的这事?是天和地干的。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都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所以找客观原因,推卸我们不能坚持工作的责任,这是不对的,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真理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坚持。
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万物之自然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所以对修道的人来说,修道的人跟修道的人谈得来,他们一见面不但很亲热,而且有说不完的话。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德行好的人与德行好的人在一起,失败的人同情于失败者,商人破产了,他就同情其它破产的商人。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道的人,都能享受道的快乐,清静无为,无忧无虑,知足常乐。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品德相同的人,在一起谈到行善积德,帮助别人,助人为乐,大家都很高兴。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都是失败者在一起,就谈我是怎么失败的,你是如何失败的,他又是怎样失败的,大家谈得津津有味,对失败也感到高兴。
四、人以群分,是与非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水平高的人,德行好的人,失败的人,他们互相不相信,你不相信我,我也不信任你,彼此信不过,所以就分成不同的人群,这是不符合道的,修道修德的人就不应该这样做。
第七十五课 易 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一、《道德经》易知易行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说的话很容易明白,老子说的话是什么话呢?就是《道德经》,修道修德的人很容易明白,也做得到;但对有些人来说《道德经》是天书,根本读不懂,难知又难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天下修道修德的人,没有不知道的,没有做不到的,但不修的人,既不可能知道,又无法做到。
二、《道德经》是言行之本
【言有宗,事有君】:说话要有主次,符合《道德经》的为主,其他都为次,做事要有主见,符合《道德经》的就做,不符合的就不做。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唯一不知道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人有私心欲望,只看自己的优点,不看缺点,所以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
三、心灵美,最美
【知我者稀,则我者贵】:知道我的人越少,打搅的事情就少,排除干扰,越修越好,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所以圣人表面平常,内心很美,穿的土布衣服跟老百姓一样,但为人处事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心灵很美。
第七十六课 大 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一、想怨就积怨,不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总和所有的大怨,有的人总是想我这一辈子所受的怨气,什么时候谁欺侮我、骂我,什么时候谁又打了我,越想越生气,必
然产生余怨,认为好人受气,坏人得利,这样就无心做善事,觉得还是恶一些好,免得受别人欺侮。我们修道修德的人心里就不应该有怨气,别人骂或打了我,把自
己的问题看重一些,把别人的优点看多一些,这样就不生气了,胸怀就宽广了。
二、圣人无怨无悔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过去借贷都是写在竹牌上,劈成两半,左半小,右半大而清楚,作为收账的依据。所以圣人执左契,就是不要求偿还,并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不为难于负债的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别人向你借了钱,有德的人把契约给予别人,即别人写了借条,把借条还给别人,不要求偿还了;没有德的人就要彻底索取,连本带利一文不少地收取。
三、天道不认一家亲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是不认人的,因为一家人有善、有恶,我们只能对善人亲,不能亲恶人,所以它经常给予善良的人。
第七十七课 得 一
昔
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
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
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一、得道受益匪浅
【昔之得一者】:过去有得一的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六十二课《生一》)道生一个无极,一个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天、地、人三才,由三才而产生万物。所以得一就是得道。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得一,就清静,天得道就天高气爽,风调雨顺;地得一,便宁静,地得道就很平静,没有山摇地动的现象。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神得一,就灵验,神得道不能说有求必应,但总会有些收获;谷得一,有多余,谷得道就五谷丰登,市场繁荣,生活富裕,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万事万物得一,就可以生长,万事万物得道就能繁荣,生长发展;侯王得一,天下人民就归顺。【执大象,天下往】。(第五课《乐道》)你掌握了大象(道),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于你。
二、无道遭劫难免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相反,天不清静将开裂,天不得一,狂风吹不歇,暴雨下不停;地不宁静将会发抖,地不得一,地动山摇,地震、地陷抖不停。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神不灵验一切将停歇,神不得一,无人干活,万事万物动不得;谷没有剩余将会枯竭,谷不得一,五谷不丰收,吃的没有,野有饿殍,生存不得。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万物都不生长将要消灭,万物不得一,生长无能力,死而不生自然消灭;侯王若无贵贱将会崩蹶,侯王不得一,人民不珍惜,藐视国王,不尊重他将崩蹶。
三、基础牢靠是本钱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贵是从贱开始的,任何一件高贵之事,都是从低贱之事做起,如开国皇帝,初期都是从小事一件一件地做起,最后当上了高贵的皇帝;高是以低为基础,高层建筑如果基础不牢固,就很容易倒塌。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所以侯王称自己为孤寡不谷,这就是以贱作为根本,不对吗?对的。
四、道德之基,轻名利地位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所以给数舆你而不受,给千乘万乘、高官厚禄而不受;不想绿色的玉,五彩之石,不想升官发财,金银财宝,这是道德高尚之风。
第七十八课 道 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一、无道讲仁义,智慧变大伪
【大道废,有仁义】:从封建社会开始,大道就荒废了,你争我夺,强者为王,弱者为寇。只有讲讲仁义,孔子周游列国,讲仁义礼智信,讲三纲五常,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等。
【智慧出,有大伪】:知识太突出,出现严重的虚伪,所谓知识大爆炸,一个科研成果,很快就变成产品了。名牌一出现,假产品也随着出来了,你骗我,我骗你,大搞骗术为生存找出路。
二、道废人不和,国乱见忠臣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不和睦,父母、兄弟、妯娌、亲戚、朋友之间不能和睦相处,闹得最厉害的时候,方能出现孝顺和慈爱,才知道长辈对晚辈是否慈爱,子女对父母谁孝顺,谁不孝顺。
【国家昏乱,有忠臣】:宋朝秦桧和岳飞,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一开始说得清楚吗?和平时期,奸臣好象比忠臣还好,只有在国家昏暗混乱的时候,才显现出忠臣,这时才知道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奸臣。
第七十九课 知 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知己知彼,常乐之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一般的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这里讲的就是知人要知心,要知道别人心里想些什么,心心相通智知人;自己知道自己的人是明白人,很多人把自己看得又高又大,老子天下第一,实际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糊涂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工作、学习、运动胜过别人,只说明你能力很强,并不说明你做得对,如果坏人引诱你去做坏事,你能
力越强,害的人就越多;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能原谅或迁就,必须要下定决心去克服或改正它,这才是强有力的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不管处顺境或逆境都要满足,知足者常足矣,满足的就是富有的;强迫行事的人是有志向的,符合《道德经》的事,按人道有时想不通,不愿意去做,这时就要强迫去做,这才是有志向的人。
二、长期修炼的人就长寿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长期不失职的人,即坚持长期修炼的人,身心健康能长寿,人死了精神不死的人也称为寿。
第八十课 虚 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凡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一、静则虚极,虚则景作
【致虚极,守静笃】:虚静到极点,必须静要守到底,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就能做到清静无为。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各种景象都会产生,山水、人物、处事接物,这时我将反复地观察。
【凡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任何一种景象的生存,可能来自于天地之间,或是星际之间,最后返回其本源,就是哪里来哪里去。
二、静则复命,复命则明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归根到底为静,说到底还是要守静,这样就能恢复到先天,这就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恢复到本命就叫常,知道常的叫明点,明点打开就可以知道本命,也就是先天。
三、胡思乱想,凶多吉少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常,即不知道守静才能恢复到本命受益,所以只有胡思乱想,急于求成,想一步登天,追求出功能,看结果,这样必然凶多吉少。
四、常能容、能公,天道则久
【知常容,容乃公】:知常就能容纳一切,知道守静就能恢复到本命,所以对人道有损个人利益的事都能容忍,能容纳就能做到大公无私。
【公乃王,王乃天】:大公无私的就能当侯王,清正廉洁、勤俭治国,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过幸福生活,如人间天堂。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大家都在人间天堂般的环境里修道修德,一般的人都能容纳一切,做到大公无私,道德水平提高了,得道就可以长寿,舍己救人的精神不灭。
第八十一课 载 营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一、魄载营,到时分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魂魄合一,能不离开吗?作者认为:魂是指人的精神,人的体魄是一百多斤肉体,它作为一个载体,载有五脏六腑。古人说修道一是修身,就是修魄,二是修心,就是修精神,这两者人死两分开。
二、炼气柔弱,似婴儿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门炼气要柔弱,要顺其自然,不能有意识地气沉丹田,更不能把气往丹田硬压,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炼气要放松,能像婴儿那样吗?
三、私心欲望追求多,痴呆难过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消除一些空想,不去追求那些达不到的欲望,这是最好的。有的人就专想赚钱发财,得到名利地位,高人一等,这些不符合道的想法不抛弃,哪能不痴痴呆呆的呢?
四、治国要爱民,治人要治心
【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治理国家必须爱护人民,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治国的关键就是治人,治人的核心就是治心,人民心里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按人民的意志去做,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就能治好,这些道理能不知道吗?
五、天门开,雌不能进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大开,有雌性出现吗?这里讲的雌性不是女性,而是阴性,雄性是指阳性。阴性重量大,在地面运动不差,阳性轻就可飞升。
六、明白了这些道理,必须照着去做
【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明白了这些道理,哪有不照这样做的呢?照着去做受益匪浅,否则,苦头难免。
七、新、老共进,谦虚谨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新生的,就是新修成的;原有的,就是早就修成的、老的,新生的没有,就是说新修成的少得几乎没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做了不自恃,帮助别人,做了很多事情,而不要自以为是;成长了不自傲,帮人成功了,绝不能把成绩归于自己,绝不能骄傲,这叫做玄虚之德。